最近,一位埃及博主在TikTok上火了。
她穿着法老服饰,走进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对着镜头开始吐槽:“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金字塔!”
“木乃伊躺在玻璃柜里就算了,连法老的胡子都是被‘捡’来的?”
她的视频迅速引爆网络,尤其是那句“你们自己没祖宗吗?”,让无数网友会心一笑。
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里,装满了全世界的眼泪。
中国人看到敦煌壁画被切割成块、东晋《女史箴图》被粗暴截断时,心里的憋屈,埃及人最懂:毕竟他们的罗塞塔石碑被英国人“捡”走200多年,至今要不回来。
大英博物馆的800万件藏品,堪称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赃物陈列馆”。
它的诞生,就是一部英国殖民扩张的“战利品清单”。
1753年,医生汉斯·斯隆将自己从牙买加殖民地搜刮的7.1万件“藏品”卖给英国政府,其中不少是黑奴贸易中的掠夺品。
英国议会甚至为此发行彩票筹钱——这大概是最早的“众筹赃物”项目。
到了19世纪,大英帝国的殖民掠夺进入巅峰。
1799年,法国人在埃及挖出罗塞塔石碑,结果1801年英国打败法军后,直接“签收”了这块石碑,顺便打包了10万件埃及文物,连法老的棺材都拆成零件运走。
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雕塑被埃尔金伯爵(对,就是火烧圆明园那位的老爹)以“保护文物”为名拆走一半,转手3.5万英镑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中国的文物也没能幸免。斯坦因用5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里骗走敦煌藏经洞24箱经卷,切割壁画时甚至用化学胶水固定。
八国联军士兵偷走《女史箴图》后,大英博物馆仅花25英镑“捡漏”。
2024年,大英博物馆还从大维德基金会获捐一批元青花、明斗彩瓷器,而这些文物大多来自民国时期的“合法购买”——用殖民特权低价收割,也算“文明”操作?
走进大英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世界祖坟交流中心”。
中国区的敦煌文物被切割成碎片,1.3万卷经文、500幅壁画,斯坦因连菩萨的手指都不放过。
《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被误裱成日本屏风,还因保存不当掉渣,网友痛心:“顾恺之棺材板压不住了!”
更讽刺的是,金代“家国永安”瓷枕旁的展签写着“19世纪购于北京”——英国人怕不是逛潘家园买的?
埃及区的10万件文物里,有4具完整木乃伊、狮身人面像的胡子、法老图坦卡蒙的珠宝……埃及考古学家想研究本国历史,得先办英国签证。
最扎心的是罗塞塔石碑:埃及政府只能用复制品办展览,真迹却在伦敦当“镇馆之宝”。
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雕塑被英媒称为“埃尔金大理石”,希腊总理求归还,反被英国首相放鸽子。
尼日利亚的4000件贝宁青铜器在1897年被英军洗劫,博物馆却说“非洲保护不了文物”。
印度的“光明之山”钻石被镶在英国王冠上,莫迪追讨时收到回复:“这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
大英博物馆有一套自洽的“强盗哲学”:
1. 技术优越论:“你们保护不好,我们代管。”——但2023年该馆被盗2000件文物,30年6次失窃,找回的628件全靠黑市举报。
2. 文化无国界:“全人类共同遗产。”——但希腊学生抗议时,馆方强调“这些雕塑属于大英博物馆”。
3. 历史免责声明:“都是前人的锅。”——但2024年仍通过“捐赠”接收殖民时期流失文物。
更离谱的是洗白手段:给敦煌展区配《功夫熊猫》BGM,解说词写“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品”;将《女史箴图》标注为“19世纪收藏”,绝口不提英军抢劫背景。
2022年英国女王去世后,一场跨国追讨行动悄然爆发。
印度10万网友联名要求归还“光明之山”钻石,留学生举牌:“戴赃物王冠不硌得慌?”
中国网友制作“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让文物化身主角闯关回家。
连英国自家媒体都看不下去:《泰晤士报》称失窃事件是“国家耻辱”,《经济学人》吐槽“99%藏品不敢见光”。
带埃及人逛馆或许能缓解心痛,但真正的笑容,只会出现在文物回家的那天。
正如那位埃及博主所说:“当英国人炫耀‘我们保护了文明’,我会反问——你们自己的文明呢?”
或许未来的某天,热搜会变成:大英博物馆因无人参观倒闭各国组团搬空伦敦。
而此刻,我们能做的,是记住每件文物背后的名字:它们不是编号,是活着的历史。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