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彭老总率领志愿军入朝,创造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是,我们的军队在战斗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因为受伤的人太多了,医生们都是一头的汗。



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伤病的影响,加上“我在战场上受过伤,立过功”的心理,使得现场的秩序变得混乱不堪,给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虽然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出来阻止,但效果不大,场面越来越混乱。

就在这时,一位老者从外面走了进来。



随着老者的出现,那些闹事的人都闭上了嘴巴,整个屋子都变得鸦雀无声,医生们也都松了一口气,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随后老者微笑着走到众人面前,和他们一一攀谈起来。

那些本来还有些沮丧的人,也都沉默了。不一会儿,所有的士兵都哭了起来。就这样,老者的出现,轻而易举地制止了这种骄傲自满的行为,让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重新恢复了秩序。



蒋维平,本名蒋顺发,又名姬宾礼,北京房山石楼村人

他生于一八七一年,七岁起到石楼村拾柴拣菜;十五岁时,曾到河北省阜城县庆和成卖衣服的铺子做过学徒;十六岁起,到阜城县东南关头做了四年的长工。

幼年的困苦、困苦的生活,逼着他想要走出贫困、被压迫的困境,同时也锻炼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思考着如何拯救民族。



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九岁的蒋维平以为从军就能救国,于是赴清廷李鸿章麾下,在军中服役十五年,历任勤务员、班长、教官。

之后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弹,蒋继平痛恨这一现象,于是他从军队中逃走,寻找新的出路。他于一九一一年四月娶了二站村的程德贤为妻,育有一女儿。



一九一二年七月加入袁世凯麾下,八年军旅生涯,先后在保定,长春,宣化三军,历任连长和副团长,后来因为打了一旅一个团团长而被革职。

十多年来,国内的战争愈演愈烈,蒋维平先后投靠了段祺瑞,投靠了张作霖,



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蒋维平发现,那些军阀们,只想着自己的地盘,根本不为国为民着想。

一九二○年八月,他到段祺瑞手下当了八年的兵,长春和宣化都是骑兵的副团长,

后来随着国民党军官的更换和缩编,边防部队也被解散了,他在一九二九年二月返回故乡石楼村,当了一名医生。



蒋维平在军阀混战中度过了32年的军旅生涯,他南征北战,历经艰辛,但始终未能寻得救国之道。

蒋维平仗义执言,对社会上的不公平事件,往往是吃了大亏,占了理。

国民党方面也担心他会“捣乱”而不肯接收他。他不得不回乡行医,以求生计。



他还在石楼村成立了红十字委员会,办了卫生所,办了药店,穷苦的农民看病吃药,都是分文不收;地主和豪绅上门看病,要他们出更多的钱。

一九三五年春天,他到通州潞河中学教堂工作,结识了当时在此宣讲的中共驻北平地下党员李向前。

蒋维平在谈话中得知,李向前是一位东北大学毕业的学生,他因在1931年“九·一八”事件中杀死七个日本士兵而在北平进行地下革命。二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



从那以后,李向前就经常到石楼村的蒋维平家里去,谈论革命形势,谈论救国大计,经常聊到深夜。蒋维平是受李向前影响而萌生革命思想的。

蒋维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组织了一支自卫部队。他向地主和贵族们要了粮食和金钱,为民兵们购买了火枪和长矛,还让民兵们带上了步枪和臂章。



“自卫团”扩编至三百余人,声势浩大,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便大举进犯房山一带。

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人攻下房山县城及石楼、二站等村落,二站教会屠杀儿童的事件。

几百个躲在教堂里的人,有80多个被日本人打死。在教会神父遇害之后,蒋维平主动请缨,担任神父,并设立避难所,并组织灾民自救。



那年冬天,娄子水村的当地武装头目胡振海十二名手下,捣毁了蒋维平的房子,殴打了他的妻子程德贤,挟持蒋维平来到娄子水村,得知蒋维平是一名外科大夫,便让他担任“军医”。

蒋维平见胡振海的部队军纪涣散,肆意妄为,决定一走了之。过了几日,他带着家人来到霞云岭乡杏黄村程德贤的亲戚家里躲了起来。



胡振海的手下天天来找麻烦,弄得全家惶惶不可终日,无处可去。

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共方涞、涿联合县游击支队总指挥包森到达南窖,开始创建抗日根据地。

蒋维平听了,大喜过望,让他的女儿蒋淑环写了一张申请表,上面写着:“我自愿参加八路军,以抗日救国。”



他把请柬塞进大衣里,和养子蒋志刚一起,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包森一起,加入了革命。

蒋维平,60岁,带着强烈的抗日热情,参加了八路军。在傅伯英的引荐下,于一九三八年五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

在抗日大潮汹涌的形势下,有些人躲起来了,有些人退缩了,有些人迫于日伪军的强大,而倒戈了。



而蒋维平虽然年纪大了,却在急流中奋勇向前。

他多年来的救国梦想终于实现了,心中充满了兴奋和骄傲。



传奇老人

一九四二年「大生产」展开时,蒋维平也积极响应,到南泥湾开垦荒地,

一九四三年十月,他被任命为七十九农场场长,虽然年事已高,仍率领一百多名社员,开垦四百多亩地,当年粮食自给,上交公粮2.88万公斤。

在此阶段,他不仅创办了木材加工厂和碾磨米粮的工厂,还经营了制药、纺织、炭业等多个产业,使得他的农场成为了359旅的示范性农场,并因此被授予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及工人标兵头衔。



蒋维平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是他骨子里的那种救国救民的热血却依然在熊熊燃烧,

参军之后,蒋维平依然是骁勇善战,冲锋在最前线,他的英勇行为也激励了许多青年士兵,蒋维平那时也有了一个“军中老将黄忠”的称号。

蒋维平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但谁都知道,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有一次,他的军队刚到陕西,就遇到了日本人的攻击,受伤的人越来越多,而蒋维平却没有足够的药物,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手下,走遍了整个村子,想要找到更多的药物。

经过蒋维平坚持不懈的努力,军队的药物问题总算是得到了解决,

后来蒋维平又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受伤的士兵购买了不少补品,让他们尽快康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



一九四三年后,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为了保障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供给,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蒋维平自告奋勇,到南泥湾九龙泉七十九团农场当场长,六十五岁高龄,不辞辛苦,开垦四百多亩土地,耕种土地。

在蒋维平的带领下,前线的作战物资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此,我党对蒋维平进行了表彰,之后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蒋维平,称赞蒋维平献身于革命事业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蒋维平七十多岁,还在前线奋战,蒋维平虽然年纪大了,

但还是很乐意从事革命工作,因为蒋维平的年纪太大,国家也想把蒋维平调离前线,让他安度晚年,但是蒋维平一口回绝了。



对蒋维平来说,革命是他毕生的目标,也是他的人生目标,

因此,蒋维平虽然辛苦,却也乐此不疲,当他知道,组织上要让他退休的时候,蒋维平一口拒绝了,

但我党却执意要让他去做一份比较安全的医疗工作。



蒋维平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所以前来求医的人很多,对他们,蒋维平总是表现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和热情,无论多累,蒋维平都会将所有的病人都接过来,偶尔有几个年老体弱的病人,蒋维平也会给他们送去。

蒋维平一共经历了10场大大小小的战争,接诊了1940名伤员,他的实力,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蒋维平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但他并没有放松,而是带领大家一起种植了二十万棵不同的大树,这份精神,让所有人都为之折服。

一九五○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蒋维平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开幕式上,蒋维平又一次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心中充满了兴奋。

毛主席曾经发表过一段讲话:“英雄,是推进人民事业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人民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蒋维平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感觉自己这辈子都没有白费。



接着,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包括蒋维平在内,同与会的各位代表一一握手,这一光荣时刻,也将成为他一生难忘的回忆。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蒋维平成为了251医院的副院长,再次踏上了战场。

所以一开始,蒋维平站出来,震慑住了所有的将士,让他们忏悔,让他们认错,让他们后悔,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这是他的威名,是他无数年来的心血结晶。



授勋

那时,蒋维平已经年过六旬,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异常旺盛,他

昼夜不停地为伤兵和老百姓治病,得到了广大民众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两个多月以后,中共终于批准了蒋维平的入党申请书。

那时候,蒋维平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还记得自己年轻时的梦想,那就是冲锋陷阵,为国效力,



于是,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在上级的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蒋维平在前线工作期间,顶着枪林弹雨,摸索出三百多种民间秘方,

不但挽救了许多士兵的性命,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军队和民众的病痛,他自己也受到了士兵和民众的尊重。



因为工作的原因,蒋维平曾经生病过一次,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因为他还记得自己胸前戴着的那枚徽章。

当军队的物资供应出现问题的时候,许多士兵都接到了去南泥湾开荒的命令,蒋维平就是其中之一,他放下了手中的手术刀,拿着铁锹,开始了工作。



蒋维平虽然年事已高,但却率领一百多名战士,开垦了四百多亩地,不但解决了粮食问题,还上交了2.88万斤的粮食,在一九四三年,他被授予了一个旅的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的称号。

一九五四年,华北军区为表彰蒋维平,特将其摄制成纪录片《老英雄蒋维平》,并在全国上映,其高尚的品格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蒋维平以这样的高龄,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毛主席特批,允许他在授予军衔的时候,蓄起了胡须。

蒋维平就是靠着这一点,才能在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将日本人驱逐出了祖国,赶走了国民党的反动派,来到了台湾,在1955年,他和解放军的战士们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



在做出这个重大的授勋决定之前,我党遇到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蒋维平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革命经验和功绩都很高,但他们的地位还不够高,所以,他们并不符合这个条件。

经过仔细的商议,毛主席最终做出了决定:“老红军战士,不下校!”



正如其名,三千余名红军战士,如蒋维平一般,最后全部被封为“少校”,以示对他们毕生所做的贡献。

蒋维平是所有人中最特别的一个,能得到主席特批,不用剃须,足见对他的尊敬和支持。

一九五六年,蒋维平听说家乡石鼓村的农协缺钱,二话不说,就把自己攒下的两千多块钱都捐给了农协,让社员们购买了两把双轮双桦犁,四台喷雾器,一匹马,还修建了一座果园。



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北京举行八大,蒋维平79岁高龄,又以列席方式出席会议,又一次与毛主席见面。

毛主席告诉他:“我听人说,前几天你为了做中医实验,劳累得病倒了,现在好些了吧?”



蒋老说:「多谢主席,好啦!」

主席说道:“这可不能只感谢,你是工作太累了,所以才生病的,今天,我要训斥你一顿,你要是生病了,肯定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处分,哈哈呵!”

接着毛主席又认真地说:「你目前的工作,就是要好好生活,因为你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对社会、对年轻人都是有益的。」



蒋维平被他的话触动了。

1960年,蒋维平在82岁时被提升为中校军衔。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二日,蒋维平因积劳成疾,经医治不治,于张家口251医院逝世,终年86岁。



参考资料:
北京党史研究——老英雄蒋维平传略 作者:宋成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