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是否在援助俄罗斯”这个问题,乌克兰方面直接表达了“严重关切”,态度相当严肃。
为了正式沟通这个立场,乌克兰外交部还专门召见了中国驻乌大使进行谈话。中方自然也对乌方的关切和这次召见给出了说法。
乌克兰此举合意?
无人机技术本身早已不是什么尖端秘密。放眼全球市场,其关键部件——那些民用的、不受严格管制的元器件,几乎唾手可得。
理论上任何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国家或实体,都有可能通过公开渠道采购这些零件,自行改装、组装成具备军事用途的飞行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方面最近抛出了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指控,他们公开点名,宣称有中国企业正在帮助俄罗斯制造军事装备。这是一个分量十足的说法,立刻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为了强化这一信息的冲击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自出面,不仅提及此事,还迅速对三家被点名的中国公司采取了制裁措施。
他甚至更进一步,声称掌握了有中国公民个体参与到俄罗斯军用无人机生产环节的信息,尽管他并未透露任何能够支撑这一说法的具体细节,比如这些公民的身份、参与方式或是证据来源。
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些说法在法律意义上几乎不具备效力,其可信度也大打折扣,更像是一种强烈的政治表态,而非基于事实的法律控诉。
面对来自基辅的公开指责,中方的回应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地迅速且坚决。
中国强硬表态:清者自清
中国外交部明确否认了乌克兰的所有说法,将其定性为毫无根据的凭空指责。中方还点出,这种指责背后恐怕有别的算计,是想把矛盾引向中国,让中国也卷入这场冲突。
这种强硬的回应,其实与中国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贯坚持的官方立场是完全吻合的。自冲突伊始,中国就反复强调自己保持中立,不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
中国政府更是声明,对于军品出口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制体系,尤其加强了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控。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并非只是中国单方面这么说。就在不久之前,乌克兰官方人士其实也公开提到过,他们注意到了中国在相关物项出口管制上确实做了些工作。
指控方自己之前的这种表态,让现在这个指控听起来就更复杂了。
最近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说乌克兰外交部把中国驻乌大使给请去了,当面表达了他们所谓的“严重关切”,主要就是针对“有中国公司在帮俄罗斯制造军事硬件”的说法。
很明显,乌克兰这个动作,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在告诉中国,不许给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
中方明确回应,已就相关议题反复清晰地表达了自身原则与态度。同时,中国一贯且坚定地反对任何缺乏事实根据的指责,也拒绝任何利用相关议题进行政治化操作的企图。
虽然中俄确实两国贸易额在增长,主要还是能源、农产品,以及普通消费品这些大类。
通常认为,这些领域跟敏感的军事技术关系不大,很难算作是直接的军事援助。中方面也正是以此来说明,中俄之间的合作是正常的国家间经贸关系,性质上跟军事同盟或者战争支持是两码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乌克兰方面似乎也拿不出实锤证据,中方的立场又一直很明确,并且有相应的出口管制措施,为什么基辅偏偏要在这个时间点上,选择公开向中国表达这种强硬态度?
乌克兰为何突然向中国发难?险棋还是妙招?
想弄明白乌克兰最近的动作,恐怕还得先看看战火烧得正旺的前线。这场拖了很久的冲突,让乌克兰确实是扛着巨大的难处,人员损失惨重,物资消耗巨大,守住国土也越来越吃力。
这种时候想方设法争取外部援助,特别是那些有分量的大国的支持,自然就成了基辅外交上的头等大事。
而放眼世界虽然各国想法不一样,但国际上盼着俄乌冲突能早点通过对话谈判解决、恢复和平的声音,一直都是主流。
毕竟,战火不停不光是当事国遭殃,对全球经济、能源供应和整个地缘政治格局都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
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就有分析说了乌克兰这次高调指责中国,可能手里并没握着什么真凭实据,更像是一种“施压”策略。
想法可能是,通过公开喊话、点名,甚至搞点象征性的制裁,制造舆论声势,以此作为撬棍,试图让在冲突里一直说自己中立的中国,立场能有所松动,哪怕只是态度上变一点,甚至能反过来给俄罗斯施加点压力。
但在没什么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公开指责,很可能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惹来一堆麻烦。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国家之间的信任很容易就这么被破坏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一直强调中立、呼吁和谈的大国来说,这种近乎“找茬”式的指责,肯定会引起强烈不满,甚至可能把原本还存在的沟通大门给关上。
而此时此刻,大家心里对和平的那份渴望,以及对各方能不能拿出足够的理智和克制走出僵局的疑问,恐怕是越来越重了。
信息来源:《早安!世界丨乌克兰召见中国大使,中方回应;美国10余州起诉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金羊网,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