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梁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4月23日,中国乒坛官宣了一则重磅消息:

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辞职,由王励勤接任,高元义和马龙担任副主席。

这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了热搜,体坛也因此掀起了巨浪。

马龙立马迅速、深情地发文:“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樊振东也很快晒出了合影,写下了“永远的导师”。就连刚退役的刘诗雯也在直播中哽咽:“他不仅是领导,更是家人。”

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球迷开始欢庆“新气象、新时代”。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

这位曾带领国乒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掌舵人”,为什么会选择在巴黎奥运会的前夕离开?在WTT改革持续推进和队内选拔争议不断的背景下,刘国梁的辞职又有何深意?

谈起刘国梁,堪称乒乓球届的传奇。他15岁就被破格录取进国家队,20岁便在1996年的世界杯上摘得男单桂冠,后面在亚特兰的大奥运会上再添双料冠军。仅仅23岁,他就获得了首个乒乓球届的男子“大满贯”。

但在26岁时,因为球规的变化,他选择了功成身退。

2003年开始,刘国梁就转型做起了教练,也正式开启了国乒的新时代。他仅用一年,便率队夺得了世乒赛的男团冠军。

在他的执教期间,国乒包揽了伦敦、里约、东京三届奥运会乒乓球赛的全部金牌,更培养出了马龙、张继科等一代又一代的“大满贯”。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不懂球的胖子”网络热梗开始流行,但这种“笑称”更是反衬出刘国梁的专业与智慧。

球场上,他可以进行精准的技术指导;球场下,他又能和队员们一起打闹、吃泡面。正是他这种“沉浸式”的指导风格,才为国乒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2018年底,刘国梁正式当选中国乒协主席,国乒的改革之路也由此铺开。

他开始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很快,乒协的领导就从29人削减到了7人,副主席从19人减到了5人。

他提出的“三次创业”理念,不仅创立了WTT的世界乒联赛事体系,更推动了中国乒乓球的全面市场化与国际化。在他的战略眼光下,王楚钦、孙颖莎等新生代选手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历练,并迅速成长为中国乒乓界的中流砥柱。

但是,守成者的重担也随之而来。

作为中国乒乓球的门面,维护国乒的世界霸主地位是刘国梁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京奥运会混双的丢金,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声。此后,饭圈文化也开始了对国乒的入侵:樊振东遭遇了粉丝非法闯入房间;林高远、蒯曼受到了巨大的选拔非议;陈梦在决赛中的表现不佳引来了一系列的网络暴力……

这些问题的接踵而至,让刘国梁背负了巨大压力。

刘国梁的真正困境,就是在于他不能协调自身的两种角色:

其一,作为中国乒坛的捍卫者,他需要时刻确保国乒在国际赛场的绝对优势,维护举国体制培养的金牌战略;

其二,作为WTT改革的推动者,他又需要促进国际乒坛的发展,推动全球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均衡。

而这两种角色,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当他积极推动乒乓球的国际化改革时,国内的保守力量就开始质疑他“削弱国乒优势”,就连原教练组都不乏反对之声;而当他坚守国乒利益时,国际同行又批评他大搞“中国化”的世界乒坛。

在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各种决策中,他时刻都在国内期待与国际责任间做着艰难取舍。

其实,这种角色冲突也并非刘国梁独有。 姚明在推动中国篮球的改革时,也面临着职业联赛与国家队建设之间的矛盾。

在体制内,这样的改革者,往往难以调和守成者责任带来的各种矛盾。

刘国梁的辞职,实质上就是对这一角色困境的回应。

他通过卸下中国乒协的主席职务,解除了管理者的身份束缚,开始真正为国际乒联的发展创造空间。

这正如他26岁时选择退役一样,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定位了自己——他也可以以更灵活的身份参与巴黎的奥运会备战,专注对选手的技术指导而不是复杂的行政事务。

这一决定,也为中国乒乓球的未来开启了新篇章。

王励勤与马龙的新组合,将在保持中国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乒乓球项目的国际化道路。

而对于刘国梁,则可以通过国际乒联平台,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WTT改革,超越举国体制的局限,探索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刘国梁的父亲曾对年幼的他说:

“金牌不只是金子做的,还有汗水、眼泪和热血!”

如今,刘国梁的决定,也在诉说着一个道理:

有时,放手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就像他常对队员说的那句话——

“球不落地,永不放弃”!

相信即使身份已经转变,他对中国乒乓球的热爱和贡献,也永不会终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