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上的跨江跨海交通工程越来越多,其中从最早只有虎门大桥和黄埔大桥,到后来逐渐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再到现在正在建设的狮子洋通道。
不过,近些年,化龙通道与莲花山通道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的关键工程,其建设紧迫性、战略价值及技术挑战性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尤为突出。
当前珠三角核心区跨江通道供需矛盾尖锐,虎门大桥日均车流量超 12 万辆,远超设计能力的 8 万辆,节假日拥堵延误时间长达 3-5 小时,成为制约湾区经济协同的 “肠梗阻”。
按照规划来看,莲花山通道位于黄埔大桥与南沙大桥之间,规划全长 24.5 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 100 公里,直接连接广州番禺化龙镇与东莞麻涌镇,建成后将分流不少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的车流,使番禺至东莞西北部车程缩短至 20 分钟,较绕行南沙大桥、虎门大桥节省很多时间。
莲花山通道
数据显示,2023 年珠江口东西两岸货运量达 8.6 亿吨,其中莲花山通道覆盖区域占比达 42%,其建设对缓解货运压力、降低物流成本具有直接作用。
从区域协同看,两大通道承担着优化湾区空间格局的重要使命。
化龙通道作为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的核心节点,北接广州科学城,南连南沙自贸区,串联起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与南沙国际航运中心。该通道采用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 80 公里,通过沙鱼洲隧道、化龙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实现珠江东西岸半小时通勤圈。
化龙通道
2024 年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 2100 万标箱,其中 60% 需通过珠江口通道周转,化龙通道建成后将直接连通南沙港铁路,使黄埔临港经济区至南沙港的物流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推动 “临港经济 + 先进制造” 产业带形成。
莲花山通道与化龙通道的规划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莲花山通道已纳入《珠江口过江通道统筹规划》和《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十四五” 规划》,计划采用桥梁方案跨越狮子洋,总投资约 37 亿元(不含征拆),2020 年启动前期工作,原计划 2025 年建成通车。但受航道审批、生态保护等因素影响,截至 2024 年底仍处于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阶段,最新进展显示其线位方案已基本稳定,计划 2026 年实质性开工。
莲花山通道
化龙通道所属的东部快速通道项目于 2024 年 1 月启动环评公示,其中南沙段主线工程预计 2026 年 12 月建成,采用半下沉隧道下穿广深港高铁,桥梁段跨越沙湾水道,技术标准复杂。
两大通道建设面临多重技术挑战。莲花山通道需在狮子洋主航道建设千米级跨径桥梁,桥区水深达 15 米,潮汐流复杂,抗震设防烈度达 VII 级,需采用深埋沉管隧道或悬索桥方案。而化龙通道在庆盛片区需以桥梁连续上跨广深港高铁、京港澳高速等干线,其中半下沉隧道段覆土仅 6 米,施工时需控制沉降量在 15 毫米以内,避免影响高铁运营安全。
此外,莲花山通道沿线涉及广州新沙港煤码头搬迁,需协调港口功能置换与通道建设时序,工程协调难度极大。江鹤高速改扩建工程中的莲花山隧道案例显示,超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需采用逐孔起爆控制爆破技术,确保既有隧道结构安全,此类技术经验将为新建通道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两大通道的经济社会效益已获市场验证。
珠江口的众多跨江跨海通道
深中通道开通后,南沙至深圳宝安的通勤成本下降 40%,带动沿线工业用地价格明显。
参照这一效应,莲花山通道建成后,东莞麻涌镇至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通勤时间将从 90 分钟缩短至 45 分钟,预计吸引超 200 家科技型企业落户。
化龙通道则通过连接南大干线与狮子洋通道,使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至南沙庆盛科创区的车程缩短至 35 分钟,推动广深 “双城联动” 向纵深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 “1 小时生活圈” 加速形成,这两大通道的建设将成为重塑珠三角经济地理格局的关键工程。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