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正在开会。突然,从会场外小跑进来了一个侦察参谋。听了侦察参谋的汇报后,杨成武大吃一惊,赶紧叫停了会议。杨成武当即叫来了作战科科长胡克仁,要他通知在保定地区活动的1团、3团、20团的侦察连和保满支队,全部换上便装,马上对保定西关、外围一带设置关卡。



保定城外,一分区一支队参谋长杨上堃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城外周边警戒的便衣。看便衣严肃的神情,明显是来捉拿他的。杨上堃动摇了,他对其他三位同志说:“要不我们先回去吧。”

听到杨上堃这么说,时任一分区侦察科科长的袁彪和一分区侦察股股长罗昭辉不乐意了。当初是他们三人,外加一分区一支队侦察连长,4个人一起商量好脱离部队,到保定拉一支独立武装。如今要回去,岂不是送人头?

几人开始大吵起来,最后,袁彪脑筋一转,命令带出来的几个情报员把其他三人给绑了。然后,袁彪押送三个被捆得坚坚实实地“同伴”回到了分区司令部。一路上,袁彪逢人便说:“他们三个想投敌拉上我,被我识破了。”

出了这样的事,杨成武感到脸上无光。他派人押送4人去了晋察冀军区,军区调查之后,将情况及处理意见一起上报到延安。不久,毛主席的批示下来了,与军区的意见相差不大,袁彪和罗昭辉主动投敌,死刑。



对袁彪执行枪决前,杨成武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未了?袁彪哭着说:“我只有一个要求,你多看我两眼吧。”杨成武想起了他当连长的时候,袁彪就开始跟随他。十多年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出生入死。杨成武很不舍,但为了严肃军纪,杨成武还是在判决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其余两人的判决,侦察连长撤职不杀,杨上堃被开除党籍,撤职回延安学习。杨上堃之所以被从轻发落,与他在强渡乌江时立下的赫赫军功有关。

1913年,杨上堃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了兴国赤卫大队。1931年,加入主力红军。1934年,杨上堃到红一方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连长。同年6月,以先头连长的身份,与战士们一同强渡乌江。

当时,杨成武是四团政委。后来,每当说起红四团强渡乌江天险时,杨成武都会提到立下显赫战功的英雄连长杨上堃。1935年,《红星报》对乌江战斗的英雄们提出表扬,杨上堃和上报的干部们每人获得一套军衣。

因为这个“插曲”,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杨上堃1955年的授衔。原本他可以当上将军,到最后却只被授予了上校。



建国后,杨上堃在赣州警备区司令员的职务上,待了15年。1965年,杨上堃调任江西省军区参谋长。1970年,杨上堃调任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74年,杨上堃调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81年,杨上堃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1984年5月21日,杨上堃因病去世,享年71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