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力收台,大家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蹦出来的是解放军浩浩荡荡的舰队、坦克,还有那铺天盖地的登陆部队。但你有没有想过,真到了那一天,最先冲向海滩的,可能不是扛枪的士兵,而是冷冰冰却又聪明绝顶的“黑科技”——无人破障船。
无人破障艇的核心在于“探测—破障—标识”一体化流程。首先,探测系统融合了多频声纳和短距激光扫描:多频声纳负责在几十米到上百米深度范围内对水雷、沉桩等障碍物进行粗略定位;激光扫描则在水面至近岸浅水区,对钢筋桩架、沙包堡垒等目标实现高精度成像。
研制团队在最初样艇中选用通用声纳模块,测试发现信噪比较低,探测误差超过五米。随后他们自主研发了宽带声纳阵列,配合新型吸波材料,探测精度提高到一米以内。
远程操控的实现依靠舰船通信与卫星链路冗余设计。普通冲锋舟只能在数百米范围内由伴随艇操纵,无人破障艇则可通过舰载中继节点,将指令以密钥加密后,通过卫星通信网络传达至作业艇,实现三公里以上的远程操控。测试中途断电或信号干扰时,可自动启动预设返航程序,确保艇体与装备安全回收。
破障功能则由大口径破障弹发射装置完成。弹药采用高工况合成材料,能在水下保持稳定弹道,爆破威力能够同时摧毁多种障碍。早期试验中,设计团队验算过各种钢制桩架的受力,当多枚破障弹弹片打击时,能够在五秒内打开一条十米宽的通道。为此,破障艇配备八联发弹药架,可连续发射数十枚破障弹。
从立项到首航,仅用了三年时间。平时在北部湾沿岸的测试海域完成了声纳校准、动力系统验证和远程操控测试;之后转场南海,模拟复杂海流环境和热带雷雨天气,最终一次性通过了水声探测、弹道控制和自动返航三大验收。
艇体设计上,无人破障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双层隐身涂层,减少雷达和声纳的横截面。艇长约12米,宽约3米,吃水仅0.8米,可在大浪和浅滩之间自由穿梭。传统冲锋舟在浅海作业时容易搁浅,无人破障艇将船体比例优化,并配合可调节浮力舱,能自适应不同海况。
探测系统包括前置声纳头、侧扫声纳和激光扫描仪。前置声纳负责粗探,侧扫声纳做跟进图像拼接,激光扫描仪则在近岸和浅水区提供毫米级精度。控制端有高清实时视频回传,探测员可以在十秒内判读水下障碍分布情况,并配合自动化算法快速生成清障方案。
破障装置是其主要作业手段。八联发弹架安置在艇体中央,上方装填破障弹,周围用防震支架固定。团队研制的破障弹在水中能维持高速飞行,击中障碍后产生定向爆破,冲击波与弹片共同作用,极大提高了破除效率。弹药总量可达64枚,足以保证一次作业区域内的全面清扫。
续航与耐久方面,动力系统采用双燃料混合推进:柴油发动机加锂电池组模式。在高速奔袭和破障作业阶段,启用柴油发动机输出最大功率,作业间歇或返航过程中切换至电驱动,减少噪声和热特征。满载情况下,破障艇可连续作业4小时,最大航程达120公里。
2019年东南沿海某联合演习,是无人破障艇首次大规模应用。演习海域布设了模拟水雷、钢制桩以及可动沙包堡垒,旨在检验障碍清除与登岸配合能力。当母舰把破障艇推入海中后,它们在无人艇指挥中心的引导下迅速散布,并按照预定航线同时作业。不到七分钟,三艘破障艇就清扫出一条三百米长、十米宽的通道。随后,强击艇群和两栖装甲车紧随其后,成功登陆演习沙滩。
2021年夜间演练中,恶劣气象为测试增添难度。高湿、低光环境考验声纳与激光系统协同。测试数据显示,声纳探测率仍保持在90%以上,激光扫描在近岸零回波损失。作业艇回传的视频中,可见黑夜中只有水半米高的浪头和艇首泛起的白色浪花,而探测标记点以绿光浮标形式依次亮起,为主力舟队指明航线。
随后在南海演练中,加入了电子干扰和反制设备检验。演练方在模拟敌方阵地布设微型无线干扰器,无人破障艇在遭遇短暂信号丢失后,自动切换到红外定位模式并完成预设任务,证明其自主冗余性能。
过去,登陆清障需要工兵携带浅水爆破器材人工排雷,极易暴露目标并造成伤亡。无人破障艇的出现将危险前移,无需人员接近就能清除障碍。它们能够在主力登陆部队泡汤前完成“开路”使命,降低后续部队的伤亡概率。
在现代联合作战体系中,无人破障艇已不仅仅是单一装备,而是成为智能协同作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作战开始前,无人侦察机首先升空,对敌岸防阵地、障碍物布设、水雷分布等情况进行高空侦察,获取实时高清图像与地理信息数据,并迅速回传至作战指挥中心。
指挥系统基于这些数据制定作战方案,指令随即传达至无人破障艇,由其精准前出至预定区域,自动排除水下水雷、钢桩障碍、浅滩暗礁等登陆障碍,清扫出安全通道。
此时,无人岸基战车与两栖装甲登陆舰同步推进,无人战车承担岸滩压制任务,登陆舰则快速输送后续兵力和物资,三者协调推进,构成“侦察-破障-突击”闭环作战链。全过程实现零接触、零暴露、零伤亡的“无人登陆”模式,不仅提升作战效率,更显著降低了人员风险,标志着两栖作战形态由传统模式迈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研发团队已在新一代破障艇中测试了折叠式导弹发射器和无人机母体接口设计。未来版本可在清障同时搭载侦察无人机,对滩头堡垒和掩体进行二次打击。AI航迹规划系统也在试点中,可让艇体在复杂环境下自主避让水下暗礁和友军舰艇。
无人补给艇与破障艇也实现了编队作业:补给艇携带弹药、燃油和医疗物资,一旦破障艇开辟通道,编队即可自动登陆补给,形成人员与物资连续投送,确保登陆部队快速扩张作战深度。
展望未来,无人破障艇的应用场景将远不止两栖登陆作战。在港口清障方面,它可迅速扫除封锁港口的水雷与障碍,保障商船与军舰通行安全;在海上救援中,它能够进入高风险水域,执行搜救路径清理和安全通道开辟,为救援力量争取宝贵时间。
随着人工智能、卫星导航、数据链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无人破障艇将进一步纳入海军作战体系,成为高度模块化、任务多样化的作战平台。未来的作战链条将更紧密,协同能力更强,指挥反应更迅捷,形成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为核心的“智械战群”。
作为两栖作战“第一波打击”的主力,无人破障艇正将人类从最危险的战场前沿中解放出来,把战斗强度转移给机器。这种由“人海战术”向“智能协同”的深刻变革,标志着战争方式的根本转型,也说明,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即便面对严密防御,只要技术领先,突破口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