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低精力人上班感受#的话题上了热搜,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有人说:“明明一天啥也没干,但还是像吸干了阳气一样。”
有人说:“总是失眠,睡觉累,不睡更累。”
还有人说:“焦虑,社交困难,只能刷低质小视频来麻痹自己。”
对于低精力的人群而言,人生就像是“章鱼哥”照进了现实。
每天下了班,只想躲进自己的被窝里,睡个天昏地暗。
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伴侣来叨扰,各方压力就像是要把人击倒了一样,难免精力不足。
只是,除了外界的压力,长期焦虑,也可能会让一个人的状态低落。
因为,当一个人责任心过剩,总是紧张,不仅身体难舒展,而且精神易内耗。
在影视剧《蔷薇风暴》里,谢琳慧是一家财经媒体的主编。
每天,她出没于各种社交场合,跟踪着各种财经消息动态。
从一个小小的记者,一路奋斗到主编的位置。
与好友事业家庭两手抓不同,她可以说把半条命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甚至一度被同事们戏称为“财经女魔头”。
可即使这样,她还是陷入了职场发展的“中年危机”。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她所在的纸媒也面临着第一次“裁员风波”。
上级领导本来想让专业的HR来做这个决定,毕竟这种得罪人的事儿,放在谁手里也难处置。
但习惯了凡事亲力亲为的谢琳慧,却非要把这个活揽到自己手里。
或许,作为一个上级,她真的够负责、也够善良。
但这事儿对她本人而言,却有些“超额”了。
由于手握员工们的生杀大权,她除了要做好杂志社的日常运维工作,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再考核。
甚至,在下班时间,还要面对同事们的各种上门求情。
这一度让她身心俱疲,甚至没精力去复核一篇重要文章的关键数据,以至于给了小人可乘之机,把自己和杂志社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三头六臂,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儿上,就很难再对另外的事儿全力以赴。
可是,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忙”,就停止对你的绞杀。
当你倦怠时,各种事情被搞砸的风险就升了上来。
此时此刻,你不仅会让流失掉的时间变得无意义,还有可能会透支掉自己的气运。
接踵而来的,就是内耗、自责、抑郁等等情绪。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没有正反馈的环境里,怎么可能不累呢?
所以,要学会适当卸下肩膀的重担,你才可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要尝试不再消耗过度的气力,你才可能追寻到光明的未来。
或许是因为重要,或许是因为急迫,我们总是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紧绷的状态中。
只是,琴弦太紧,则容易断。
一个人,只有把拳头放松下来,才能形成有更力的出击。
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冯唐,就很懂得“轻轻松松成大事儿”。
25岁拿下医学博士,37岁成为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42岁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冯唐的履历金光闪闪。
但无论再怎么忙、目标再怎么庞大,他都能够保证自己每天睡够八个小时,并且长期给自己健身的时间。
他说:“毫无意义的卷,是没苦硬吃。”
真正聪明的人,始终能抓住核心、舍弃冗余。
所以,冯唐的精力,永远都会放在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事儿上。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无论是从商、还是投资。
要做,他就要做到当下的最好。
有一次,他挑战两天内创作105首以母亲为主题的诗。
这个任务,看似不可能。
但他当即屏蔽了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了创作,最终高质量完成目标。
这种能力,也正是冯唐在多领域取得成就的关键。
在《轻松主义》一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
做事太用力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要用好巧劲儿找准节奏。
人生路上,若一味使蛮力,可能陷入无效忙碌,消耗大量精力却收获寥寥。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四两拨千斤”。
他们明白如何摒弃琐碎,直抵精要,只做最重要的事。
而这种松弛有度的状态,也可以让他们抓大放小,以最轻松的姿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要明白,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做事多少,而在于轻松做好关键之事。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过度的积极性反而产生了新的束缚,我们正用‘努力’建造一座自我剥削的监狱。
21世纪,已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一个功绩社会。
只是,所有过于积极的努力,都有可能导向“过劳式抑郁症”和“毁灭性的自我攻击”。
如果你发现自己精力不足了,不妨试着放松下来。
偶尔偷一会儿“懒”,你会发现阳光可以很美,空气可以很甜,就连云朵也会变成爱你的形状。
而以下三个方法,就能帮你轻松恢复好状态。
1.学会小憩
不知道,你有没有统计过自己一天中偷懒的时间?
是不是一到工位上,就被各种KPI压到喘不过气?
或许,在过于忙碌的年代,我们都应该像猫咪一样,偶尔在太阳下打个盹。
毕竟,上学都有课间十分钟,上班怎么就不能允许自己喘口气儿了?
在大脑不运转的时候,你可以去茶水间放松那么几分钟;
在肩膀开始酸软的时候,你可以站起来和同事们聊下八卦;
实在困倦的时候,你也可以让自己在工位上摆烂那么一会儿……
要知道,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小憩是为了更好的状态。
2.找到优势
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曾说过:
每个人都有他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人的不幸在于,他们不想走自己的那条路,想走别人的路。
一个人之所以累,就在于他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总是想走别人的路。
试想一下,如果你把80%的精力,都放在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儿上。
那必然只能用疲软的状态,去应对真正的硬仗。
而真正的聪明人,都会去积极探索自己的优势。
他们明白,优势加上努力,才是成就感的来源。
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妨大胆去尝试一些无用的事,看什么能令你开心,什么能让你获取能量。
3.管理能量
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曾提出一个概念叫“自我损耗”。
大意是所,即使一个人什么都没做,但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都是在损耗你的心理能量。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还没做啥,就感觉到了累,就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损耗了自己的能量。
《新唐书》有句话说得好:“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总是把各种事情放在心里,就会在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让自身的能量处于紊乱的状态之中。
相反,少杂念,不多想,就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放过自己。
约翰·列侬曾说: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当我们拼尽全力在追赶一件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跑过头,而失掉了初心。
但是,当你换一种心态,就会发现:
如果你赶不上凌晨五点的日出,还有机会去看傍晚六点的夕阳。
我的意思是,人生缓缓,自有答案,永远没必要过于慌张、过于焦虑、过于内卷。
我们终其一生,要寻找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可以慢一点,可以放松一些,只要你觉得足够开心,就够了。
文末点个,愿你放松肩膀,用力出拳。
作者 | 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个人公众号:四五页(dreaminggirls3)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