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18时,中国气象局正式启动干旱四级应急响应机制,范围涵盖山西、广西、陕西等省(区),以应对当前持续发展的旱情。根据国家防总此前发布的决策通报,自春季以来,华南、华中、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气温偏高,导致土壤失墒速度加快,农业、生态和生活用水形势趋于紧张。
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上述地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0%至50%,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植被覆盖度下降,水库蓄水明显减少,农田墒情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旱情有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为此,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于4月24日17时作出决定,针对此轮旱情实施区域性应急响应。国家气象局立即启动四级响应程序,部署干旱监测评估、人工增雨作业准备、抗旱宣传动员、农业指导服务等系列举措,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专家指出,当前干旱主要集中在北方春播农业区与西南山区,并呈现“发展快、范围广、危害重”三大特点,若不及时应对,将对春播进度、幼苗成活率、水资源调配等环节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山西、陕西等黄土高原地区本就水资源紧张,在本轮气候异常中成为受灾重地。
相关部门也迅速行动,农业农村部发布春播指导意见,建议各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抗旱良种推广,并提前调配水源资源。水利部同步要求地方加强中小水库、塘坝水位动态监测,统筹城乡供水保障。国家林草局也将派出专项调查组,评估干旱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冲击,防止因水源枯竭引发山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公众层面,气象部门呼吁居民加强节水意识,科学安排农业灌溉,避免过度取水和浪费。学校、工厂、社区也应提前制定应急节水方案,适时启动限水措施。
从气象趋势看,今年春夏交替期极端气候事件呈现频发态势,一方面广东等南方多地遭遇暴雨洪涝风险,另一方面北方及西南地区却深陷旱情压力,防灾减灾体系面临双重考验。此次启动四级响应,标志着国家气象部门已对干旱风险保持高度警觉,也预示着后续还将根据实际发展态势适时升级响应等级。
面对多变气候挑战,科学预警、协同联动、全社会参与,将是打赢抗旱这场硬仗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