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最难过的是儿子看我的眼神跟陌生人一样,躲得远远的。”

这是道班工人刘孝刚心酸的事情,因为从18岁就在高山上工作,每年只能休一次假,儿子5岁了,他跟妻子儿子相处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



他们这个道班是“鬼门关”上的护路人,在川藏线上驻扎,没有水没有电,就连生病,都要走好远的路才能打出去电话。

这个地方,就是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雀儿山五道班。

«——【·高原上的护路人·】——»

从甘孜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川藏公路 317 国道一路前行,那路况,简直让人提心吊胆。



一侧是高耸入云的高山,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崖,车子在这条路上行驶,就像在悬崖边跳舞,每一步都充满了惊险。

经过一路的颠簸,翻过海拔 5050 米的垭口,在公路旁,一座二层小楼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雀儿山五道班。



雀儿山,藏语里的意思是鹰飞不过的地方,光听名字就知道这里环境有多恶劣,它被人们称作生命禁区,可不是夸张。

这里终年氧气含量还不到内地的 60%,人在这儿,就像背着重重的壳,干什么都费劲。



2014年报道过的五道班就驻扎在海拔 4889 米处,妥妥的雪线以上,放眼望去,四周除了戈壁和沙石,看不到一点绿色,也没有河流的影子。

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18 度,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 42 度,每年冰冻期长达 8、9 个月



用 “春夏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 来形容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11 名养路工人常年坚守着,他们的工作是养护 10 公里的公路,这 10 公里路,听起来也许不远,但可不是一般的难。



在这儿养路,就像是在和大自然拔河,大自然不停地搞破坏,他们就得不停地修补。

冬天,大雪一场接着一场,厚厚的积雪能把路埋得严严实实,他们要冒着严寒,把雪铲开,保证道路畅。



夏天,山上的冰雪融化,时不时就有泥石流、塌方,他们又得赶紧清理,修复被损坏的路面。

每一次的养护工作,都是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一不小心,就可能受伤,甚至丢掉性命。

«——【·忍得住条件恶劣·】——»

他们的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艰苦,喝的水、吃的粮食、蔬菜,还有烧的柴禾,全都得从山下运上来。



、、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屋子和灶台,自己做饭吃,那做饭的灶台,同时也是取暖的工具,在这冰天雪地的地方,要是没了这灶台,晚上睡觉都能被冻醒。

选择来这里工作,都是因为家里缺钱,女儿上大学,或者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只能忍受着艰难的环境,说起工资,真的不算高,每个月还不到四千块钱。



这点钱,在城市里可能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可在这儿,它却承载着工人们的全部希望。

工资要囤物资、养活自己,还要补贴家用,实在是不容易,但即便如此,工人们还是没有抱怨,依旧坚守在岗位上。



平日里,他们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养路护路,电视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可在这儿看电视也不是件容易事。

因为这里不通电,主要靠太阳能发电或者发电机发电,太阳能发电得看天气,遇上阴天或者下雪天,电就不够用了;发电机发电吧,又费油,成本高。



而且,这里没有有线电视,只能自己安装接收器,可信号还时断时续的,有时候看个电视,画面老是卡,声音也听不清。

在五道班,有位叫老张的师傅,他在这儿已经干了十多年了,刚到五道班的时候,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现在,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不少。



有一年冬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雀儿山,路被厚厚的积雪掩埋,车辆被困在半路,老张和工友们接到消息后,立刻拿着工具出门铲雪。

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雪打在身上,很快就结成了冰,他们在雪地里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累得直不起腰,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直到道路恢复畅通,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道班,像这样的事,在老张的工作生涯中,发生过太多次了。

还有个年轻的小李,他来五道班才两年,刚到这儿的时候,他特别不适应,缺氧让他头疼欲裂,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一次,他在清理塌方的石块时,不小心被一块滚落的石头砸伤了脚,可他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他说:“虽然这儿条件苦,可看到一辆辆车安全地从我们养护的路上通过,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



这些养路工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家庭,有自己的牵挂,可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每年只能回一次家。

每次回家,还没待够,就得匆匆返回五道班,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只能藏在心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养护公路的工作中。



他们在这 “鬼门关” 上,守着这 10 公里的公路,就像守着自己的孩子。

他们的工资虽然不高,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他们的付出,却为无数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了安全。



«——【·隧道建成·】——»

2017年,雀儿山隧道的建成改变了这里的情况,车辆不用花两小时登上山路,而是通过隧道十分钟就能穿过雀儿山,这个道班也成了历史。



看到坚守在高原艰难工作的道班,不由想到了《白杨礼赞》,文中说“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他们是普通人,做着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却质朴、严肃、顽强不屈,给大家展现的是极强的生命力。



«——【·结语·】——»

这些人,像白杨一样努力生长,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大声赞扬。

参考:

央广网:人文课堂|现代散文鉴赏《白杨礼赞》 2019-11-15
新华网:川藏线日记丨守望“川藏第一险” 2024-11-08
央广网:“鬼门关”上的护路人:探访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道班 2014-1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