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缅北茅邦的雨季已近尾声。焕然一新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终于走出印度小镇兰姆伽,打响了复仇第一枪。这是一群蓄势多时的凶猛饿虎,心中复仇的烈焰已熊熊燃起,他们威风凛凛扑向印缅边境。

1942年2月,中国组建远征军,下辖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4.月初,孙立人率领的新编第三十八师作为第六十六军先头部队入缅,他们在云南数万民众的夹道欢迎下,齐声唱着自己的军歌,沿着滇缅公路,奔赴新的战场。“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矢志救国亡,猛士力能守四方,不怕刀和枪,誓把敌人降……”雄壮有力的旋律,久久激荡在军民心中。



从此,孙立人和他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弟兄们开始了漫长的极其惨烈而又无限荣耀的异域热带丛林战。在缅甸和滇西那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上,他们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殊死血战,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抵达缅甸后,新编第三十八师奉命接守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孙立人被任命为卫戍司令。由于英国人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随着战局变化,他们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一再撤退。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完全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弹尽粮绝,水源断绝,陷于绝境,随时有被歼灭被俘虏的危险。紧急关头,孙立人奉命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指挥第一一三团向日军第三1 2 -十三师团主力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没孙立人想到中国远征军敢先发制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阵线撕开一个口子,英军得以突围。七千英缅军之围被解,孙立人的军队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英军第一师官兵对此感激涕零。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足一千人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七倍于己的友军,轰动盟军。孙立人因此获得英国帝国司令勋章。

然而,这也是远征军出兵缅甸的最后一个胜仗。仁安羌之围中被远征军救出来的英国盟军,并没有留下来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只是在欢呼“中国万岁”后,便盘算着如何尽快从缅甸撤出。此后,中英盟军屡战屡败,屡败屡退。

日军行动极其迅捷。4月28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经过八百里的快速穿插,突然出现在腊戍,包抄了远征军的后方,将远征军的主力阻断在曼德勒以南。很快,曼德勒失守,密支那被日军占领,远征军有被日军“包饺子”的危险,而归国通道也被日军切断。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急令各部由孟拱以西、以北退入云南。这一退路,方向是中国的土地,但路途凶险。如果部队能穿过这条“死亡之路”,去向蒋介石委员长复命,自然皆大欢喜。但孙立人知道,缅北属于热带雨林的野人山,瘴疠遍地,杳无人烟,一旦进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想带领部队由孟拱一直向西经英普哈尔进入印度。这位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高才生,在执行上级命令和保护部下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他说:“我必须对八千个弟兄负责。”



孙立人紧急向军委会发电报,请示改变撤退路线,却没有得到回复。此时追击的日军拥有重炮和制空权,人数也数倍于新编第三十八师。时间就是生命,孙立人没有再等回复,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违命西撤。他冲着日军杀了一个回马枪,毅然直奔印度。他决心率领部队走林中小路,赶在雨季来临前撤退到印度。

缅北群山环绕,林木茂密,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瘴气横行,霍乱痢疾都是常见病。有着丰富科学常识的孙立人严令部属“饮水必须煮开”、“宁愿饿死、渴死,绝对不准取喝山中生水”。这道命令救了无数官兵的生命。除一名炊事员忍不住口渴偷喝山中生水,暴毙于途中外,全师官兵无一人生病。5月27日,部队最终抵达印度边境的普拉村。

这一条不平坦的撤退路,孙立人的一师人马却走得蛮平顺,人员和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一部分散兵和难民,一同退入印度。而中国远征军大部分官兵却万分悲惨,在杜聿明的带领下选择了一条凶险的回归之路。以新编第二十二师为主的这支部队走进了茫茫数百里的野人山原始森林,五万余条年轻的生命被这片称为“人间地狱”的原始丛林所吞噬,野人山成了无数中国军人的埋骨之地。

1942年5月底,孙立人率新编第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



但这里的英国驻印边防军蛮横地提出:“中国军队必须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才能进入印度。”孙立人只身前往谈判,并要求英军派人前来参观新编第三十八师军容。恰巧驻防该地的英军,是被孙部在仁安羌解救过的第一师。英军见新编第三十八师全师官兵五千多人个个精神抖擞,穿戴整齐,武器擦拭得锃亮,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便欣然欢迎孙部进入印度。

印度成了孙立人名扬天下的起点。

三个月后,按照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建议:在印度训练十万中国军人,由美国出资、出装备,将他们训练成复仇的勇士。就这样,新编第三十八师和后期到达印度的新编第二十二师进驻印度北部小镇兰姆伽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一年后,这个小镇上走出了一支让日军心惊胆战的复仇之师。



在兰姆伽,中国士兵第一次扔掉手中的老式“汉阳造”,抱上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头戴防弹钢盔,配发进攻型手榴弹,旧貌换新颜,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士兵们在兰姆伽接受了系统的美式训练。孙立人本有“练兵高手”的雅号,练兵期间,他充分施展特长,采用完整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作风和美式训练方法,特别重视“基本训练”,主要是体能训练和各种兵器的熟练使用。他常半夜驱车随意前往某个营地,视察战士们的睡眠情况。兰姆伽疟疾横行,防蚊特别重要,他仔细查看战士们的蚊帐是否掖好,凡是肢体暴露在外的,他都轻轻推回。第二天,他再找相关部队长官进行训斥,命令他们照顾好战士们的身体,确保他们健康。



从野人山到兰姆伽,远征军涅槃重生。得到美国人的军事帮助,远征军在兰姆伽完成了一次大升级,从硬件的武器装备,到软件的单兵作战素质,都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级别。中国终于拥有了一支现代化的高水平军队。然而,精良的装备与优秀的训练仍然无法抹去大部分官兵心头那一抹由野人山大溃败所形成的阴霾。他们期待着反攻,杀过野人山,为战友们报仇雪恨。

“打回老家去。”这是他们在兰姆伽天天必喊的口号。十八个月的训练后,机会来了。他们走出兰姆伽,开始反攻印缅边境。

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新编第三十八师的任务是消灭盘踞在野人山胡康河谷的日军。



胡康河谷由太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相连而成,两边山高林密,中间河流纵横,有“绝地”之称。据守胡康河地区的敌军是日军田中新一中将率领的第十八师团,其前身是久留米师团。该师团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兵员多为来自九州岛的产业工人。他们以凶顽残暴闻名,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他们的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1940年初,第十八师团调往越南进行丛林战训练,后参加了南洋各岛作战,一直以来未碰到过对手,号称“菊兵团”。第十八师团在新加坡曾以三万多人迫使八万多英军缴械投降,后投入缅甸作战,有“丛林作战之王”的称号。这支菊兵团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军队竟然敢闯入胡康河谷这个鬼门关来挑战他们。

丛林作战十分严酷,进入胡康河谷的新编第三十八师每天都在作战,新发的军服没有洗过一次就已经破烂了,血肉之躯更是伤痕累累。热带原始丛林像个魔鬼居住的地方,大部队补给困难,重武器亦无法使用,中国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日军第十八师团这两支从未有败绩的部队相遇,仗打得异常惨烈,他们在丛林里胶着了近五个月。

困境中,孙立人使用了一个老招数:迂回战术。招数虽老,可是很管用。孙立人用适当的兵力在丛林中与日军正面对抗,而主力则在森林中劈出一条道路,绕到了日军背后,切断他们的补给,然后前包后抄。这个战术屡屡奏效,菊兵团顶不住了。最后在于邦,新编第三十八师和菊兵团展开了决战,仗打了七天七夜,菊兵团伤亡人数是中国方面的七倍!这是抗战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伤亡比例!菊兵团溃不成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乘胜渡过大龙河追击。



于邦战斗结束后,被俘的日军被带到孙立人面前,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们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这些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俘虏,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胡康河谷战役的胜利,让高傲的美国将军彻底折服了,史迪威将指挥权交回孙立人和廖耀湘两位师长手中。此前,史迪威跨过军长直接指挥师长,且师长对本师的命令亦需报他核准后方能实施。此次战役后,孙立人对部下的命令只需通知史迪威,无须批复。

占领于邦后,孙立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攻势不减。1944年3月14日,中国驻印军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孟拱河谷从西向东,分别是卡盟、孟拱、密支那三大要地。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以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攻击卡盟,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军后方的密支那。中国驻印军首先要打开孟拱河谷的大门,即长达二十英里的布杰班山天险。新编第二十二师从正面佯攻,新编第三十八师的一一三团从左翼翻越险峻的库芒山脉,迂回包抄布杰班山后路。一一二团一营则在更外侧施行更深远的迂回。新编第三十八师此前已多次以侧翼迂回赢得胜利,田中新一也受过血的教训。然而库芒山脉奇险无比,田中认为大部队无论如何都无法翻越。



结果,一一三团以无比坚韧的毅力,用了两周,终于迂回成功,和新编第二十二师两面夹击,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推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

4月底,按照史迪威的计划,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进攻。5月下旬,孙立人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编第二十二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让一一二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的日军后路;以一一三团向西进取加迈,以一一四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中旬,一一三团与新编第二十二师会师于加迈,田中新一率一千五百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 25 日,新编第三十八师攻克孟拱,给第十八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两万多人,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新编第一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孙立人担任新编第一军中将军长。

1944年9月,史迪威和蒋介石彻底闹翻,双方因对中印缅战区的种种问题观点不一而势如水火,特别是史迪威坚决反对蒋介石抽调新编第六军回国加强广西、鄂西防务。罗斯福总统为中美合作大局,将史迪威调回,由魏德迈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走了。临别时,他专门写信给孙立人告别:“你已经创立了一个新而有效的国军,有了这个先例,中国可以组织一个使你们自由而强盛的军队,你应该以你的成就自豪。希望你忘记我们之间以往的任何误会和意见的冲突,把我当作你的朋友和中国之友。”这位称蒋介石为“花生米”(美国俚语,指野心大而能力差的人)的美国人,却对孙立人发自内心地敬重。

经过近两个月的密支那休整,中国驻印军又开始了缅甸反攻第二季。此时,中国远征军已基本攻占腾冲、龙陵一 孙立人与史迪威线,但伤亡惨重,无力完成原定的打通滇缅公路从云南到密支那段的任务。中国驻印军接过打通滇缅公路剩余段的任务。新编第三十八师担任攻击滇缅路要点八莫的重任。他们一路拔除日军前哨据点,很快抵达日军太平江防线。孙立人再用两翼迂回战术,从上下游渡江,突破日军防线,包围八莫并攻占其外围所有要点。经过一个月的攻坚战,将守军五千余人全歼,击毙八莫守备队司令官原三好大佐。攻击八莫的同时,孙立人命新编第三十八师绕道进攻位于中缅边境的南坎,并在大雾中一举攻克中国远征军两次不能攻克的南坎。



不久,新编第三十八师主力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市,滇缅公路就此全部打通。两支远征军在芒友会师,卫立煌和孙立人终于在畹町见面了,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顺利通车。新编第一军继续前进,连续攻取新维、腊戍,随后日军被迫全部撤出缅甸,远征军取得最终胜利。

孙立人和他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及后来的新编第一军远征缅甸,屡克强敌、屡建战功,他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受到国内外各方的肯定和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更是赞誉他为“东方的隆美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