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提及的所有内容均来自权威信息渠道,详情见文末说明
仅仅六分钟的时间,十个擦肩而过的行人,两条幼小的生命就此消逝。广东汕头的一段监控视频,将这起悲剧背后隐藏的冷漠与无奈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
监控截图
此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网友们既感到无比痛惜,又无可奈何地感慨“谁还敢伸出援手”。这场不幸不仅涉及生命的离去,更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迷茫。
网友评价
当两个孩子在水中拼命挣扎时,岸边的人们却选择背过身去不予理会,这是人性天生凉薄还是时代环境所致?
图源网络
一段持续六分钟的冷寂
2023年4月19日,在广东汕头潮南区的一条小河边,两名十岁男孩因捞鱼不慎跌入水中。监控显示,从落水到彻底消失的六分钟里,先后有十多个路人经过此处。
有人停下脚步观望片刻,也有人骑车径直离开,但无一人愿意施以援手。两个孩子的身影渐渐被河水淹没,只留下岸上行色匆匆的脚步和令人窒息的静默。
图源网络
依据潮南区应急管理局发布的消息,事发河道未安装防护栏,也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当地街道已启动责任调查,并着手进行河道安全整治工作。然而,比起硬件设施的不足,更让人揪心的是目击者的集体沉默。
图源网络
一位附近居民对媒体表示:“虽然河水不深,但水流湍急,成年人下去都不一定安全。” 但关键在于,即便无法下水营救,为何连拨打报警电话、大声呼救或者递出一根树枝这样的简单举动都未能实现呢?
图源网络
随着事件曝光,舆论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一部分人强烈谴责路人的麻木不仁:“眼睁睁看着别人死去,良心何在?” 另一部分人则带着无奈反问:“谁还敢贸然行动?万一搭进去全部家当怎么办?”
网友评价
这种矛盾并非凭空产生,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确实令人触目惊心。“不是你撞倒的,为什么要扶?” 这是2006年南京“彭宇案”中的一句质问,它揭开了社会道德滑坡的序幕。
图源网络
自此之后,“扶老人遭讹诈”的新闻层出不穷,公众渐渐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帮助他人等于承担风险。这种心理逐渐蔓延至溺水救援领域。
图源网络
在汕头这起事件中,一名路人向媒体坦言:“我也想帮忙,但如果最终没能救活孩子,家属怪罪下来怎么办?”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网友评价
2024年,河南某地有一名男子因未能及时救援而遭受网络暴力,指责他“冷血无情”。然而后来得知,该男子根本不会游泳。更加讽刺的是,社会一方面呼吁人们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却又对施救者提出过高要求。
新闻截图
如果成功救人,那是理所应当;一旦失败,则被视为重大失误。这种道德绑架,让原本的善举变得遥不可及。
网友评价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好人法”立法上的空白以及执行中的困难。尽管《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无需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施救者往往需要证明自己的清白,面对可能的讹诈,还要承受来自舆论的巨大压力。法律似乎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承诺善意无价,却让好心人自己掏钱买单。
图源网络
当救人变成一场既赌性命又赌金钱的游戏时,保持沉默反而成为了最“明智”的选择。我们希望此次事件能够促使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图源网络
如果我们任由普通人陷入“救还是不救”“赔还是不赔”的恐惧之中,那么当下一次类似的悲剧发生时,岸边只会多一些举起手机记录所谓“人性”的旁观者,而少一双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信源:潇湘晨报2025年04月21日——广东汕头两名孩童河边嬉戏不幸溺亡,街道办回应:路人以为在玩水错过最佳救援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