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公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河泊所遗址赫然在列。这是云南继海贝遗址、牛头山遗址之后再次跻身“全国十大”的高光时刻,也是一座沉睡千年的“滇王城”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转折。

滇池之南,一城双面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东南岸的上蒜镇,自然环境封闭而神秘,依山临水,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滨湖平原遗址”。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揭示的,却是这片安静水域之下,古代云南两大重要政权的连续叠加——


西部遗址核心为古滇国的政治中心,城壕、水系、道路、井群等要素齐全,证明滇国并非野史传说,而是一个结构严密、制度完备的地方政权。 东部则为汉代益州郡城,外环壕长达1.7公里,系统性城墙、水利设施、主干道路的存在,体现了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完整政治渗透。

河泊所,如同一面双面镜,映照出西南边疆从土著王国到汉化政区的历史纵深。

出土文书,重构滇汉之交

如果说城市布局揭示的是空间演变,那么封泥与简牍的发现,则为人们打开了穿越时间的隧道。

简牍超5万枚,是云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土文献群,文字清晰者逾5000枚,内容涵盖户籍、税赋、司法、交通、征调、通信等社会全貌。

封泥1900余枚,精细呈现“滇国—益州郡—汉朝”三重权力结构,其中“滇王相印”“滇丞”“滇廷”等官职印泥,首次让历史记载中模糊的滇国政权“有名有实”。


这些出土文书不仅是学术界的重磅发现,也让公众得以窥见一个充满制度化治理与文化融合的汉代云南图景。

“以其故俗治之”的考古实证

《汉书·西南夷传》中记载:“置益州郡,以其故俗治之。”而今天,河泊所遗址以清晰的考古层位与丰富的文物遗存,为这段历史赋予了鲜活的细节。


中央王朝在滇国旧地设郡,不废滇王号,却实行中央制度,户籍管理、官印传达、司法执行、赋役征集——一整套“汉制”系统渗透至滇池之畔。这种“文化兼容+政治整合”的策略,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形塑的真实缩影。

湖滨文明的智慧与传承

河泊所遗址还揭示了汉代高原湖区独特的城市营建思想与环境适应策略——

城市选址因水而立,依山就势; 城内道路“T”字交会,路沟科学排水; 大型木构疑为早期水利设施,反映治水经验。

这些遗迹表明,云南先民并非“高原孤岛”的原生态部落,而是具有高度组织力与工程智慧的“湖滨文明”创造者。

西南考古,走入国家叙事

河泊所遗址的入选,不仅是对云南考古成果的认可,更将西南边疆的历史纳入国家记忆体系。

它让人们看到,所谓“边疆”,并非文化的边界,而是融合的前沿;所谓“古滇”,不再只是浪漫传说,而是实证中的文明单元。

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宏大图谱中,河泊所提供了一枚极具说服力的拼图,展示了公元前后“西南融入”的真实路径与制度演进,也呼应了今天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战略角色。


从滇王到郡守,从封泥到简牍,河泊所遗址串起的不只是昆明晋宁的一段地方史,而是整条横贯时空的国家化进程之路。它提醒我们——每一寸土地的记忆,都值得被聆听;每一片尘封的历史,都等待被重新讲述。

附:

2024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