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韩联社报道,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第十一轮谈判在北京启动,而同日韩国财政部宣布,财长崔相穆将赴美与耶伦讨论贸易问题。两则消息看似平行,实则暗藏玄机。

中韩自贸协定自2015年生效以来,已成为双边贸易的基石。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一数字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凸显中国市场对韩国经济的重要性。协定框架下,韩国出口产品享受关税优惠的比例逐年攀升,从最初的30%增至如今的50%以上,直接提升了韩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美元资料图

第二阶段谈判聚焦服务贸易与投资领域,韩方尤其希望中方在金融、医疗、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市场。韩国产业部直言,此举将缓解本土企业“出海难”问题。中方则要求韩方在制度性安排上作出对等回应,双方目标明确:打造更高标准的自贸框架。

就在中韩谈判前夕,美国宣布对韩国等国家加征高额关税,虽暂缓90天执行,但意图明显——迫使盟友在贸易规则上让步。特朗普政府一贯强调“对等贸易”,此次韩美财长会晤,美方势必要求韩国在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作出妥协。

然而,韩国并未被动等待。崔相穆赴美前,韩国率先将经贸代表团派往北京,释放出清晰的信号:韩国不愿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对美国单边施压,深化与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的合作,无疑是分散风险的战略选择。



崔相穆资料图

《朝鲜日报》指出,当前全球多边贸易机制效能下降,中韩加速双边谈判具有标志性意义。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强调,本轮磋商旨在为第二阶段谈判“收尾”,争取年内达成协议。若成功,协定将覆盖两国经济往来的90%以上领域,远超一般自贸协定的开放水平。

相比之下,韩美贸易谈判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屡次导致盟友利益受损,韩国钢铝关税争端便是前车之鉴。韩国经济界更看重中国市场的稳定性——2023年韩国对华服务出口增长12%,而同期对美增速不足5%。

韩国的行动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务实策略。一方面,它需要维系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和技术市场的吸引力无法忽视。中韩自贸谈判的推进,不仅是经济考量,更是外交平衡的体现。



崔相穆资料图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重塑贸易秩序,但韩国用脚投票。北京谈判桌前的40人代表团规模,远超常规外交配置,表明韩国对此次磋商的重视程度。正如韩国学者所言:“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谁能提供确定性,谁就是优先选项。”

中韩谈判与韩美会晤的“时间差”,绝非巧合。韩国正以经贸为支点,在大国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东亚的谈判室里,另一场关乎未来贸易规则的对话已悄然展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