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将领,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起义的不少,尤其是战争后期,国军败亡不可避免,再不抓紧行动个人前途堪忧。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确实得到了优待:不光可以在人民军队里继续带兵,有的甚至军权很重,能够当军长、兵团司令,1955年还获得了军衔。
比如陈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岳,他们因为起义有功,都被评为开国上将。一些资历稍浅的,如辽沈战役时起义的曾泽生,55年被评为中将,但他在抗美援朝时上了前线,率50军打出不少好仗,这说明我方是充分信任起义将领的。
所以曾经“兵戎相见”不是问题,只要真心起义、站到人民这边,都会被接纳并且在新中国发挥能量。不过比较奇怪的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将领中兵权最重的傅作义,建国后却完全脱离了军队,也没被授予任何军衔。为什么呢?
傅作义在国民党阵营时,巅峰时执掌过60万大军,虽然其中有一半是中央军,他难以有效节制,但好歹也是战区级统帅。按他之前的职务地位,可以跟我方的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对标。傅作义军事才能出众,并且北平起义功劳极大,避免了生灵涂炭,建国后授予军衔完全是够格的。
他曾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这样的军衔,大致相当于建国后人民军队里的大将级别。总干部管理部梳理评衔名单时,不是没考虑过傅作义的名字,但实在是太为难了。如果傅作义真参加评衔,没有任何一种军衔是绝对适当的。
元帅就不用说了,需要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才有资格评开国元帅。傅作义1949年才弃暗投明,时间太晚了。他显然跟缔造人民军队这一条件,八竿子打不着。
那评大将不行吗?按照地位和贡献,倒不是不可以,但不怎么合适。因为傅作义没有红军、八路军或新四军经历,他只在解放战争末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国大将仅有10个名额,一些从红军时就地位突出的我军将领,如王震、张宗逊、萧克等人都无法获得大将军衔,若真被授予一名起义将领,肯定很难服众。
这样看来,只能授上将了。然而毛主席的一句话,把这个方案也给否了。主席说:宜生授上将,对他而言不是一种光荣,而是委屈、太委屈了。
毛主席说的是事实。最直观的解释:傅作义当年的嫡系部下董其武,55年拟授予上将军衔,如果这两个人的军衔相同,将是非常尴尬的情况,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傅作义无论实际贡献还是过往地位,都远高于董其武。抗美援朝董其武指挥的第23兵团,不过5万余人,他在国民党阵营时带兵也不超过10万,怎么跟顶头上司傅作义比?
所以傅作义若参加授衔,元帅当不了,大将不合适,上将太委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干脆不授衔了。按照当时的评衔原则,离开军队的人不参加评衔,傅作义作为水利部长,属于政府高官。虽然他还挂着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名,但事实上不算军队里的人了,不授衔也没什么问题。
中央的意见确定下来后,主席专门委派周总理,和傅作义沟通,打算做一下“思想工作”和必要的说明,希望他理解大局。然而傅作义是非常聪明的人,解放战争中他打了不少仗,给我军造成不少损失。起义前后傅作义有很重的心理负担,本就不想过于“出头”,只打算安心把水利工作干好。所以还没等总理展开细说,傅作义便当即对中央的安排,表示了坚决支持。
对于这类情况,我方便有了经验,可以看作“傅作义模式”。跟他类似的还有原国军一级上将程潜,55年他也没获得军衔。而李宗仁1965年回国后,给予任何职务都不合适:正国级无空缺、副国级与其过往地位(原国民政府代总统)不匹配,于是也就让他赋闲了,安心在北京养老。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