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一本打上了“封建迷信”标签的古书,竟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超科学”,后来还列入了国考,这本奇书就是《易经》。街头的算命摊上,它常被视为“神棍指南”;但在西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中,它却被各类学科的研究者,物理学家们反复求证。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词语,都是源自于《易经》。这本写满天象变化的东方密码,究竟真的只是迷信传说,还是超前千年的科学启示录?
千年典籍 群经之首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他的故事要从五千年前说起。
传说伏羲氏“观天象,察地理”,创制了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元素(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套符号形式的占卜体系,就是最早的易学。
最初完整的易学,包含有三部分《连山》《归藏》和《周易》。其中《连山》,以艮卦为首,是夏朝易学,《归藏》,则以坤卦为首,是商朝易学。但后来二者都失传了,如今,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占卜中,可能还保留着《连山》《归藏》的一些痕迹。
现在我们常说的《易经》,指的是《周易》,它起源于周文王。周文王在囚禁期间,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添加了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姬旦又补充了爻辞,形成了《易经》的核心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整理《易传》,将占卜升华为哲学体系,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等思想,纳入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易经》位列“五经”之首,孟喜,焦延寿,京房等创“象数易学”,结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构建起了更复杂的占卜模型。
宋朝,朱熹著《周易本义》,强调“理在气先”;邵雍以易经推演宇宙变化周期,提出“皇极经世”理论;后来王阳明心学亦受其启发。
总的来说,《易经》是一部不断演变的经典,它既是古人探索宇宙的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库。它包含的深邃思想,让它在数千年后依然被人们反复研究和思考。
易经的智慧
2019年国考考题中,出现了很多《易经》相关的知识。难道公务员选拔也要考算命吗?其实,这是人们对《易经》的误解。
国考当然不会让你算“生辰八字”或者看命理,试题考的是古代文史常识。就像现代人读《资治通鉴》学管理一样,公务员学《易经》,学的是传统的治理智慧。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易经》的卦象就像古代版的数据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问。就像今天的企业家看市场调研的数据一样,卦象给出的是风险概率,告诉你当下事物发展到什么阶段,未来可能会怎样。
傅佩荣直言:“《易经》里有53卦都在教人怎么做君子,真正占卜的内容不过十之一二。”南怀瑾也说过,学通了《易经》就不用算命了,自然知道你当下处于哪一个卦象。换句话说,它更像古代的管理学经典,教你在变化中守住原则,灵活应对。
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改革,他们推动的变革不正符合《易经》中“革故鼎新”的道理吗?明朝张居正改革税制时提出的“量出为入”,也暗合《易经》中“损益”二卦的平衡理念。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从《易经》乾坤二卦里来的,前者教你像天一样不断进取,后者让你像大地一样包容担当。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说过,未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不正是《易经》里说的“唯变所适”?
所以,《易经》既不是占星术,也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处世哲学。
欧洲的东方回响
你或许想不到,几百年前的欧洲学者们曾非常痴迷于《易经》。
1658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上古史》在慕尼黑出版,此书第一次把《易经》介绍给了欧洲人。1753年,法国汉学家孙璋著书《性理真诠》,深入探讨了《易经》的哲学,并慷慨其思想之深邃。
1697年,法国数学家白晋在巴黎做了一场演讲,系统地介绍了《易经》的思想,甚至认为伏羲的思想是“先知预言”。直到今天,美国和法国还有专门的易学研究会,相关的英文期刊。
说到《易经》对科学的影响,那就更多了。白晋曾和莱布尼茨通信,讨论八卦的卦象,莱布尼茨因此受到启发,从阴阳变化中推演出了二进制。
二十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拿到诺贝尔奖时,特意选了阴阳太极图案作为家徽。因为他毕生最得意的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正与阴阳互补原理不谋而合。
1975年,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出版了《物理学之“道”》,把《易经》的“变易”思想和宇宙场论,混沌理论对照起来。这本书被翻译成12种语言,广为流传。
在生物学领域,1973年,法国学者申伯格专门出版了著作,论述了DNA的64组遗传密码子和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碱基腺嘌呤对应少阳,胞嘧啶对应太阴……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Johnson F. Yan博士和贝勒医学院的卡斯特罗·卡韦斯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在科学的最前沿,各界思想家和科学家们竟都在研究同一本“东方密码”。这难道不能说《易经》是一门“超科学”吗?
结尾
今天读《易经》,或许早该放下“迷信vs科学”的二元标签。它的卦象爻辞从不是真理终点,而是思辨的起点。它更像是一捧火种,点燃了不同领域的头脑风暴,引导着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探索未知。
古人用阴阳爻线勾勒出草图解释天地宇宙,现代科学家则以严谨的理论与实验验证其奥秘。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或许才是文明真正的“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