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在重新定义影视剧中的女性叙事,这种真实的生命力,比任何“冻龄神话”都更具感染力。
作者|莫莫、作者|李肖

在《乘风2025》里,62岁的叶童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姐姐之一,在已经播出的“一公”和“二公”里,她的个人喜爱值排名一直居于前位。

观众对叶童的喜欢,与往季节目中对宁静、那英的“瞻仰式崇拜”不同,在她身上,并没有强烈的来自前辈的顶级压迫感,恰恰相反,一头银发出场的她,以松弛感和真实性格颠覆了观众对“资深前辈”的刻板印象,常常在节目中让观众忘记了她的年龄。



事实上,早在节目播出前,《乘风2025》就被网友称为“年龄跨度最大的一季”,不仅有“上至62岁,下至30岁”的年龄差,节目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姐姐也有4位。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近几年,中女时代的来临,让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开始活跃在大众视野内,“50+正是闯的年纪”不是一句调侃,而是一句客观描述。

74岁的刘晓庆在综艺《一路繁花》中的表现,让观众惊叹“庆奶”超足的气血;51岁的贾静雯不再是年轻一代童年记忆中模糊的赵敏,她和姚晨的新剧《以美之名》让很多年轻人真正认识她;52岁的闫妮在《小巷人家》中的出色演技,被许多观众认为这是继《武林外传》后的又一代表作……



为什么50+的女艺人,集体回归大众视野,并受到了喜爱?一方面,她们在重新定义女性叙事,这种真实的生命力,比任何“冻龄神话”都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也在升级,大家开始学会欣赏这种超越皮相的生命力之美。

不同的命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50+女星再次回到事业高峰,并不意味着观众对这一群体的包容度更高。在《乘风2025》中,同为50+的姐姐们,走向的就是不同的命运。当62岁的叶童个人在喜爱值登顶时,同为50+的曹颖、陈德容等人却未能收获同等热度。



这一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观众对成熟女性形象的审美转型,人们似乎不再简单推崇资历或者情怀,而是更看重真实、松弛与生命力的交融。

节目中,叶童呈现出的是一种与岁月和解的姿态,她既不强调年龄的沉重感,也不陷入“扮嫩”的焦虑。她从来不以年龄为借口,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她经常一天训练十个小时以上。面对房琪“精力不足”的质疑,她以“我真的觉得你有问题”进行回击,既捍卫尊严又不失幽默。

从节目竞技性的视角来看,叶童的实力也足够承托得起这些喜爱。她既能用《渡情》唤醒集体记忆,上演“回忆杀”,又能担得起队长的责任,并不一味选择高人气选手,而是希望大家能仅仅连接在一起向前走。



叶童豪爽的个性也成为了许多人喜爱她的理由之一,在选人环节,作为队长的叶童果断“三灭灯”,拒绝了纠结型的队友。这一行为,也让观众看到了她身上不内耗的清醒,她既包容年轻一代的冒犯,又坚守自我边界,这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渴望活出的样子。

而与叶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0岁的陈德容,她因为“划水”“躺赢”而饱受争议。在节目中,她固守抒情歌这一舒适区,拒绝舞蹈训练,甚至因为理念冲突和队友发生了争吵,许多网友都站在了她的对立面,称她缺少团队意识。尽管在二公舞台上,节目组通过改编戏曲版《本草纲目》为她设计了站桩式表演,但观众并不买账,在她唱到“表情悠哉跳个大概时”,弹幕上飘过一片“好像冷宫里的妃子疯了在自娱自乐”。



观众对50+女星的喜爱,本质上是对生命状态的重新定义。叶童的大受欢迎,是因为她打破了资深前辈和年轻后辈的二元对立,她身上既保有岁月沉淀的智慧,又以鲜活的个性消除了代际隔阂。

而陈德容们的“失灵”,则暴露出对时代情绪的无觉,当女性议题已经从打破偏见进阶到自我实现,仅靠情怀滤镜或戏剧冲突,已经很难再赢得真心了。

“姨圈”的变迁

几年前,“姨圈”就开始走红,当年以俞飞鸿、刘涛、陈数等人为代表的中女,在内娱进行了一次审美革命。但需要承认的是,早年间大众对于“姨系”女明星的审美相对单一,往往将她们视为冻龄容颜和优雅气质的叠加。而近两年,“姨圈”文化经历了从一种符号化崇拜到多元审美的深刻转向。



曾经,市场和大众喜好更倾向于将成熟女性框定在“优雅永不过时”的单一叙事中,就像曾在社交媒体上红极一时的“不婚主义小姨”形象,美丽、富有、精致、大方的表象背后,本质上仍然是对独立女性扁平化、刻板化的包装。

但如今,观众对成熟女性的期待已经突破了这种单一叙事,转向更具生命力的真实表达。

比如刘晓庆,她曾因“丫头教”被全网群嘲,却因综艺《一路繁花》中的表现而扭转舆论风向,被网友尊称为“庆奶”,就是因为她身上无关于外貌和气质的存在而重新赢得了观众的心。大家惊叹于她爬起玉龙雪山也毫不费力的身体,一个人能吃下一整条鱼的胃口,以及绝不内耗的性格,甚至整理了“庆奶语录”供自己和他人学习。

《小巷人家》播出后,被许多观众喊“妈妈”的闫妮,也完全脱离了初期“姨圈”的审美,大众已经忽略了身材管理、皮肤状态、熟女气质这些曾一度流行的词汇,转而对她细致入微的演技、戏内戏外的强烈反差所吸引。



这种审美转向的背后,是一种时代变迁的缩影。

首先,大众对于白幼瘦、少女感的疲劳,催生了一种反叛性的审美需求。当荧幕长期充斥着磨皮滤镜的“幼态脸”,人们反而渴望稀缺的真实美的出现,正如《诺莉》中过气女星海伦娜的皱纹里藏着职业生涯的沟壑,电影《妈妈!》里84岁的吴彦姝颤巍巍举起哑铃时,岁月痕迹反而成为一种力量。

其次,女性意识觉醒重塑了评价体系,观众开始摒弃“冻龄神话”的规训。

在这一需求下,成熟女性题材的爆发则为多元审美提供了叙事空间。当《我的前半生》用“中年玛丽苏”延续年龄焦虑时,《爱情神话》已让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三位40+女星在弄堂里演绎市井烟火中的情欲和自我。《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的臃肿睡衣与超凡身手形成的张力,也形成了中年女性复杂性的完美隐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不再将成熟女性拘泥于母亲、妻子等功能性角色,而成为故事的主角,如《摇滚狂花》中姚晨的朋克母亲形象,就完全颠覆了传统母职叙事。

而她们也总能带给观众惊喜。2022年,《开端》中的“锅姨”刘丹,仅用眼神就完成从绝望母亲到偏执狂徒的转变。2023年,刘琳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的下岗女工刘巧云用含胸角度的变化和走路时拖拽右脚的微习惯,就将20多年的苦难浓缩在肢体语言中。今年年初,吴越在《180天重启计划》里也细腻地呈现出了高龄孕妇所遭受的生理和心理考验。



她们在重新定义影视剧中的女性叙事,这种真实的生命力,比任何“冻龄神话”都更具感染力。而观众终于学会欣赏这种超越皮相的生命力之美。

短剧和话语权

近两年,影视行业的结构性转型,也为50+女演员开辟了全新的生存空间。

曾经因年龄限制而陷入职业困境的女星们,正通过进军短剧赛道与幕后权力的重构,完成蜕变。

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50+女演员实现“降维打击”的关键契机。据《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而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里,40 - 59岁的用户占比为37.3%,6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为12.1%,45 - 64岁用户占比在40%左右。

这一数据揭示出“银发经济”的庞大潜力。74岁的刘晓庆主演《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就切入了中老年婚恋题材,将“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这类曾被主流影视忽略的叙事搬上荧幕。刘晓庆在综艺中气血十足、绝不内耗的性格,与短剧中“姐弟恋”的大胆呈现形成互文,既延续了“不老传奇”人设,又将中年女性的生命能量转化为商业价值。



李若彤监制并主演的《午后玫瑰》,则重塑了短剧质感。该剧聚焦中年女性重返职场的困境,单集4分钟的叙事密度中,她素颜出演、拒绝奢侈品道具等细节设计,将“摸口袋找老花镜”的生活质感注入爽剧框架,不仅上星卫视,还在收视率上力压很多传统剧集。

这种转型本质是表演经验与市场洞察的结合——资深演员凭借数十年积累的观众缘与专业素养,在短剧的轻量化赛道中形成降维优势,而短剧的即时反馈机制又为她们提供试错创新的实验场。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话语权的重构中。越来越多中年女星跳出“被选择”的被动处境,通过转型制片人、监制等幕后角色重掌创作主导权。李若彤在《午后玫瑰》中坚持修改“穿香水见客户”为“喷香水”的细节,精准把控了中年人的“笨拙感”。

而那些更年轻的女演员,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打破固有的框架。

姚晨成立坏兔子影业后,接连推出《送我上青云》《找到你》等女性题材电影,不仅为中年女演员创造多元角色,更通过扶持滕丛丛、乔思雪等新锐导演,构建起女性创作联盟。



张萌从《安家》中挨骂的“张乘乘”,到《梅花红桃》的制片人,实现了从被挑选的演员到内容决策者的跨越——她甚至建立演员数据库,用大数据分析替代传统的选角直觉,这种转型背后是资源积累的质变。

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职业延续,而是成熟女性对影视行业的重新定义。她们正将岁月沉淀的智慧转化为叙事权力,在解构年龄偏见的同时,为行业注入更丰富的生命观察与人性厚度。这场始于个体突围的转型,终将推动整个行业打破对女性价值的扁平化想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