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徐汇区天平街道立足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特色,聚焦“简洁、美观、实用、安全”四大原则,在沿街公共道路创新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破解老旧小区充电难题,为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安全需求融合提供示范。


风貌融合,打造“隐形”充电设施

针对风貌保护区建筑风格统一、沿街空间受限的特点,天平街道联合相关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对充电设施进行定制化改造。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低饱和度色彩及素雅艺术图案,与周边历史建筑外立面风格相协调;结构上采用立柱式安装,减少对人行道空间的占用;功能上集成智能扫码、过载保护、防水防雷等模块,确保设施简约实用且安全性达标。首批试点的高安路48号集中充电设施,通过“隐形化”设计实现设施与梧桐掩映的街景浑然一体,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充电设施设计图

需求导向,科学布局充电网络

以“步行3分钟充电圈”为目标,天平街道通过“一查二定”精准施策。“一查”是查密度,街道对辖区老式里弄小区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充电缺口开展地毯式摸排,绘制“充电热力图”。“二定”,一方面是定点位,结合风貌保护要求和居民充电需求,优先选取沿街隐蔽区域、绿化带边缘等非视觉焦点区域布设集中充电设施;另一方面是定标准,严格执行充电口与车辆1:2配建比,新增256个充电插口,覆盖14处沿街点位,惠及居民1000余户。通过腾挪空间向沿街面马路边“见缝插针”进行安装建设,既保留弄堂原有风貌肌理,又实现社区服务功能升级。


充电设施实物图

多元共治,构建长效安全生态

天平街道通过建立“建管宣”一体化机制,构建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的长效安全生态。通过对充电设施后台信息平台的监测,实现电流电压实时监控,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并结合充电设施使用情况,不断优化点位布局;通过政府补贴将充电费用降至1元/6小时,降低居民日常充电成本。引导职工群体优先日间充电、居民用户侧重夜间充电,形成“双峰互补”的用电格局,大幅提升充电设施周转率与社区电网运行稳定性;结合历史建筑保护知识,街道向沿街充电设施所覆盖小区开展入户宣传,既宣传了沿街充电点位和充电设施的使用方法,又强化了居民风貌保护的意识。

据统计,沿街充电设施安装以来,街道累计整治清理飞线充电隐患163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率下降80%以上,实现“安全治理”与“风貌保护”双赢。



天平街道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分布点位

文稿:天平街道

记者:曹香玉

编辑:叶芳芳

校对: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