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政府向全球75个国家发出威胁,要求其限制对华贸易以换取关税豁免,而这一“经济霸权”式的施压看似气势汹汹,却遭“盟友”阿根廷的果断打脸。
阿根廷不仅未追随美国脚步,反而与中国续签350亿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用行动为中方“兜底”,这一全球贸易博弈中的戏剧性反转,折射出单边主义与多边合作的现实碰撞,更暴露了美国霸权逻辑的深层困境。
特朗普政府关税施压的升级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向全球75个国家发出“最后通牒”,若想获得关税豁免,必须限制对华贸易往来的发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这一极具攻击性的政策宣示,不仅折射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升级态势,更暴露出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深层焦虑。
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为筹码,试图构建“全球围堵中国”的叙事,从声称75国主动配合,到威胁“不听话”国家加征25%关税,其手段看似强硬,实则漏洞百出。
特朗普此次关税政策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关税豁免”与“对华脱钩”挂钩,试图通过经济胁迫迫使盟友在美中博弈中选边站队,其本质是利用美国市场优势地位,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以维护所谓的“美国优先”。
其以关税豁免为筹码的,迫使盟友在中美之间“二选一”,实质是试图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切断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削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而重塑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体系。
但这一政策看似实在维护着美国自身的利益,实际上不仅在实施上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就连最后取得的结果也是违背着美国初心的,让其陷入到了更加艰难的困境之中。
经济施压下的拒绝
中国作为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拥有从螺丝钉到5G基站的完整工业体系,越南电子元件60%依赖中国,特斯拉上海工厂成本比美国低65%,而强行“脱钩”必然会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与成本激增。
而现在这一政策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然显现,全美零售联合会数据显示,关税升级可能导致美国家庭年度支出减少780亿美元,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
制造商为规避关税成本囤积库存,消费者面临商品涨价压力,零售业利润率持续承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举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欧盟或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应对,南美国家加速与中国深化合作,俄罗斯则利用能源杠杆进行博弈。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历史殷鉴不远,彼时的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就导致了美国大豆出口暴跌37%,制造业成本飙升,消费者承担最终成本。
同时值得一提他的是,尽管白宫宣称75国已配合,却始终无法提供具体名单,路透社调查指出,阿根廷、巴西、越南等关键经济体均明确拒绝。
越南、日本等国虽启动与美谈判,但越南工商部表示“无法接受供应链替换30%中国成分”的要求,因成本将激增30%以上,德国车企则通过墨西哥转口贸易规避对华限制,暴露了美国政策执行漏洞。
针对美国将关税谈判与安全议题挂钩的施压手段,石破茂明确划清界限,同时反驳了特朗普所谓“日本只享受保护却未尽义务”的言论,强调日本正通过加强防卫能力履行责任。
此次强硬表态背后,折射出日本在美日经贸关系中的复杂处境,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曾因贸易顺差问题被迫开放市场,导致产业空心化等长期影响。
如今面对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施压,日本政府既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又需平衡国内农业与汽车产业利益——前者是自民党执政基础,后者则是日本经济支柱。
中阿协议的签署
而阿根廷现在的选择也更具象征意义,当华盛顿以关税豁免为筹码时,米莱政府却选择续签350亿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取消中国商品进口限制,在现实利益面前抛弃意识形态。
阿根廷、巴西、印尼等国明确拒绝配合,阿根廷总统米莱在签署中阿50亿美元本币互换协议后称“中国是阿根廷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这位“特朗普迷弟”在总统之位的选择证明,当美方开出的“空头支票”无法兑现,与中国合作才是维系经济稳定的现实路径,也表现出了米莱的务实外交政策。
阿根廷的选择并非孤立案例,巴西已用人民币-雷亚尔结算中巴贸易,2025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占比首超美元,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正加速瓦解美国单边霸权的经济根基。
欧盟27国联合声明强调“不会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棋子”,并准备对美农产品加税等反制措施。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版图,但中国制造却通过性价比优势编织起覆盖148国的供应链网络,RCEP框架下中日韩贸易激增23%,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
与此同时,美国盟友的“沉默反抗”愈演愈烈,巴西将铜矿出口锁定中国,墨西哥拒绝加入芯片联盟,泰国、沙特、匈牙利等国的产业链深度绑定中国技术,这种“用脚投票”的选择,标志着单极霸权思维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式微。
结语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是一场“政治正确”与“经济理性”的较量,当美国以关税筑墙时,中国正通过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搭建新型商业秩序。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正如阿根廷超市里扫码支付的中国手机所隐喻,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