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24日,韩国全州地方检察厅正式以涉嫌违反《特定犯罪加重处罚法》中的贿赂罪,对前总统文在寅提起不捕直诉。这一举动再次将韩国政坛推上风口浪尖,也再度印证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韩国政治铁律”:凡是坐进青瓦台的总统,卸任后都难逃被司法清算的命运。此番风波的核心,并非文在寅本人是否亲手收钱,而是他女婿在毫无行业经验的情况下,空降泰国易斯达航空公司高管职位,并在两年内领取超过2亿韩元薪资。检方将其定性为“变相行贿”,而文在寅则成了这场司法风暴的象征性靶子。
案件缘起于2018年,当时文在寅仍在任内执政,主打“亲民反腐”与“和平半岛”双轮战略,声望一度冲破70%。而正是在这一年,他的女婿进入由前议员李相稷控制的泰国易斯达航空,担任专务理事,拿下高薪,却被质疑实际工作成果寥寥。此后李相稷被任命为韩国中小风险企业振兴公团理事长,并获朝野要职提名,引发外界怀疑其“仕途进展”是否与文在寅家庭存在隐秘交易。检方虽未能拿出直接证据证明文在寅亲自授意或回报李相稷,但仍选择对其提起不捕直诉,释放出强烈政治信号。
不可否认,这一案件正值韩国大选年,保守与进步阵营激烈交锋,司法再度沦为政争工具的嫌疑再度升高。共同民主党第一时间发声抗议,称检方这一“过于牵强的起诉”显然带有政治清算色彩。他们指出,仅凭女婿职务薪资便认定文在寅收受贿赂,既无确切对价行为,也无权力交换证据,明显是“欲加之罪”。文在寅本人尚未正面回应,但其周边人士透露,“愤怒”和“疲惫”成为前总统的当下情绪底色。对这位曾试图打造“透明政府”形象的前总统来说,青瓦台的荣光或许已成为沉重的讽刺。
这一案件再度印证了韩国政治的“宿命循环”:总统在任时如日中天,下台后便人人喊打。从卢泰愚到朴槿惠,从李明博到文在寅,几乎没有一任总统能安然退场。卢武铉当年在受贿丑闻调查中自尽,李明博锒铛入狱,朴槿惠因“亲信干政”被弹劾,如今文在寅也未能幸免。韩国政治生态中的“报应文化”与“敌对清算”,不仅让国家治理陷入恶性循环,也极大削弱了民众对政治的信任。
而这起案件发生的时机也格外敏感。6月即将迎来总统选举,执政党保守派内斗不断,尹锡悦因涉嫌推动军事戒严被弹劾,在野党李在明虽民调领先,但本身也身陷腐败调查泥潭。韩国政坛俨然变成一座政治与司法交叉的修罗场,候选人不是在竞选演讲中出场,就是在法院传唤中亮相。民主制度原本应成为制度稳定的保障,如今却演化为权力更替的惩戒工具,司法独立性早已变味。
这一场景背后,映射出的是韩国社会对“清廉执政”的病态执着与对“体制内腐败”的长期失望。从而推动舆论在每一届权力更迭中更倾向“肃清旧账”,而非构建制度性制衡。这种“后任追打前任”的政治生态,在短期内确实迎合了民众的情绪,但从长远看,却只会让总统职位本身变成烫手山芋,让有能力者望而却步,使权力运行陷入畸形与怨恨交织的宿命轮回。
在当前国际局势日益动荡、朝鲜半岛局势不稳的背景下,韩国如果始终沉迷于内部政治斗争,将很难集中资源应对外部压力。无论是对美关系的重新平衡,还是对华关系的现实调适,亦或是半岛和平机制的未来重构,韩国都亟需一个能稳定国内政治局面、赢得各方信任的权力核心。但显然,若每一位总统都注定在卸任后成为检察厅的常客,这种“体制焦虑”只会不断扩大,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现在,文在寅虽未戴上手铐,却已再难逃政治风暴的漩涡。他曾以“月光总统”自诩,如今却在“司法之光”下站上舆论审判席。这不是孤例,而是韩国政治制度深层病灶的又一次爆发。而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某一位前总统的荣辱浮沉,而是一个国家能否跳出“清算政治”的恶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与和解。倘若连政治宽容都成为奢望,那清算,注定永无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