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纽约州等12个州的总检察长联合向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违宪且违法。这场“内战”不仅暴露了美国政治分裂的加剧,更将全球贸易体系推向动荡边缘。为何这项政策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它又如何冲击普通人的生活?
一、特朗普“任性关税”引众怒,美国12州打响法律反击战
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为依据,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声称此举是为应对“国家紧急状态”。然而,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国内外强烈反弹。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关税设定权属于国会,总统仅在面临“异常且特殊威胁”时才能动用紧急权力。但12州在起诉书中尖锐指出,特朗普口中的“威胁”既不特殊也不紧迫,其政策更像是“一拍脑袋”的政治操作。纽约州总检察长利蒂希娅·詹姆斯直言:“政府通过推特和行政令随意调整关税,完全无视法律程序。”
各州列举的数据显示,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消费者价格飙升,供应链陷入混乱。例如,加征的34%惩罚性关税叠加原有税率,部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综合税率高达65.7%,直接推高电子产品、汽车等商品成本。纽约州州长霍楚尔警告,若政策持续,美国普通家庭年支出可能增加1200美元以上。
二、经济“内爆”风险加剧:从股市暴跌到制造业困境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不仅未能振兴美国制造业,反而让经济雪上加霜。政策公布后,美股两天内蒸发6.6万亿美元市值,创下历史纪录。标普500指数暴跌10.5%,纳斯达克指数跌入技术性熊市,恐慌情绪蔓延全球。
更讽刺的是,被特朗普寄予厚望的“制造业回流”沦为泡影。以苹果公司为例,若对华加征54%的复合关税,每部iPhone成本将上涨120美元。尽管苹果尝试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但印度工厂效率低下、返工率高达34%,导致产能腰斩。反观中国工厂,精密制造和高效供应链仍无可替代。
美国本土企业也未能幸免。前福特CEO菲尔兹指出,关税导致汽车生产成本激增3285美元,而美国汽车零部件依赖中国稀土材料的现实,更让“自力更生”沦为笑谈。
三、全球贸易体系遭重创,中方回应彰显大国担当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不仅撕裂美国社会,更冲击全球供应链。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若政策全面落地,2025年全球贸易量或萎缩0.2%,北美地区出口将暴跌12.6%7。东南亚国家首当其冲,越南、柬埔寨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面临高达46%的惩罚性关税,全球产业链被迫加速重构。
面对美方单边主义行径,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滥用国家权力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并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合法权益。中方专家指出,美国所谓“对等”实为双重标准——例如,将中国13%的增值税全数计入“隐性关税”,却忽视本国销售税的叠加影响。这种“数据造假”本质是为保护主义铺路。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反制措施精准有力。针对美国农业和能源领域加税,直接导致爱荷华州大豆库存积压创历史峰值,页岩油企业投资削减15%。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一周内激增47%,26国建立本币结算应急机制,美元霸权地位进一步松动。
四、历史教训警示:关税战没有赢家
1930年,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额暴跌66%,加剧经济大萧条。如今,特朗普重蹈覆辙,但全球贸易依存度已是当年的4.2倍,破坏力或将远超预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警告,若关税战持续至2025年底,全球GDP增速或下降1.2个百分点,相当于抹去一个中等经济体。
美国国内反对声浪同样高涨。昆尼皮亚克大学民调显示,72%的民众认为关税短期内将严重损害经济,59%对个人财务状况感到焦虑。加州州长纽森直言:“这是对美国中产家庭的隐形加税。”
五、结语:多边合作才是出路
美国12州的诉讼不仅是法律抗争,更折射出全球对单边主义的普遍担忧。历史反复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唯有回归多边框架、推动规则共识,才能避免全球经济滑向深渊。
正如中国政法学者丁如所言:“滥用紧急权力加征关税,损人不利己。”当美国沉迷于“关税幻觉”时,中国正以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成本比美国低65%,背后是高效的审批体系和成熟的产业链——这才是21世纪贸易竞争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