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10位路人,两个消逝的童年,广东汕头的一则监控视频,将一场悲剧背后的沉默与挣扎撕开在公众眼前。
监控截图
事件引发全网热议,网友一边痛心疾首,一边无奈感叹“谁敢救”,这场悲剧不仅关乎生命的消逝,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集体困惑。
网友评价
当两个男孩在水中无助扑腾时,岸上的人群却选择转身无视,这究竟是人性本冷还是时代太怪?
图源网络
一场6分钟的沉默
4月19日,广东汕头潮南区一条小河旁,两个年仅10岁的男孩在捞鱼时不慎落水,监控画面显示,从落水到消失的6分钟内,先后有10余名路人经过。
有人驻足张望,有人骑车离去,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两个孩子挣扎的身影逐渐被河水吞没,留下的只有岸边匆匆离去的脚步和刺骨的沉默。
图源网络
根据潮南区应急管理局通报,事发河道没有设置护栏和警示标识,属地街道已启动责任调查,并开展河道安全整治,然而,比设施缺失更令人痛心的,是目击者的集体缄默。
图源网络
一位附近居民向媒体透露:“河道浅,但水流急,成年人下去也未必安全”,但问题在于,即便不下水,为何连报警、呼救或递一根树枝的举动都成了“奢望”?
图源网络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撕裂为两极,一方痛斥路人冷血:“见死不救,良心何在?”另一方则无奈反问:“谁敢救?救了可能倾家荡产!”
网友评价
这种矛盾并非空穴来风,真实案例触目惊心,“不是你撞的,为什么扶?”2006年南京“彭宇案”的一句质问,掀开了社会道德滑坡的序幕。
图源网络
此后,“扶老人被讹”的新闻屡见不鲜,公众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助人=风险,这种心态蔓延至溺水救援领域。
图源网络
汕头事件中,一名路人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也想帮忙,但万一孩子没救上来,家属说我害的怎么办?”这种恐惧并非臆想。
网友评价
2024年,河南某地一名男子因救援不及时被网暴“冷血”,事后才知他根本不会游泳,更讽刺的是,社会一边呼吁见义勇为,一边对施救者苛求完美。
新闻截图
救人成功,是“本分”,可救人失败,就是“过失”,这种道德绑架,让善意成了奢侈品。
网友评价
这些故事背后,是“好人法”的缺位与执行困境,尽管《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规定
但在大多数的事例中,施救者需自证清白、对抗讹诈、承受舆论审判,法律像一张空头支票,承诺“善意无价”,却让好人自掏腰包买单。
图源网络
当救人成了“赌命又赌钱”的生意,沉默反而是最“理性”的选择,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推动法律的进步。
图源网络
要是放任普通人活在“救与不救”“赔与不赔”的恐惧中,那么下一次悲剧发生时,岸上不会多一双手,只会多一群举着手机“见证人性”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