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茉莉爸爸,一位92年的年轻父亲,全职带娃前,茉莉爸爸是职场上的精英,月收入平均2万,然而,全职带娃后,他的收入锐减,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忙碌、失衡、落差、不被理解……茉莉爸说:“我一个男的,竟然得了产后抑郁。”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产后抑郁是妈妈们的专属,因为孩子毕竟不是从爸爸肚子里生出来的。
当社会用钢筋水泥浇筑'父爱如山'的丰碑,却无人听见山体内部碎裂的轰鸣。
为什么男人也会产后抑郁?
导致产后抑郁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来说,女性产后的激素骤降、社会压力、育儿焦虑、身体不适、睡眠减少、婚姻满意度……
例如:我一个表亲,因为剖腹产导致肠粘连引起了产后抑郁,还有父亲同事的女儿,朋友的妻子,身边遭受过产后抑郁的女性不在少数。
导致男性产后抑郁的因素主要有:
1、父亲角色认同危机
传统“养家糊口”角色与新型“参与型父亲”期待形成冲突。约67%的新晋父亲因育儿技能不足(如安抚哭闹婴儿)产生挫败感,部分男性甚至因“无法达到理想父亲标准”而自我贬低。
2、生活节奏的改变
原有兴趣爱好被迫放弃、睡眠不足及工作与育儿的双重压力,形成“时间贫困”状态,引发持续焦虑。
3、亲密关系疏离
女性产后将情感重心转移至婴儿,妻子角色消失,男性常感到被忽视。研究显示,70%的抑郁父亲存在“情感需求未被满足”问题,夫妻性生活频率下降至产前的1/3,进一步削弱亲密纽带。
4、代际冲突受“夹板儿气”
婆媳矛盾、长辈育儿观念差异使男性陷入“夹心层”困境,缺乏情绪宣泄渠道的男性抑郁风险提高。
除此之外,男性睾酮水平下降、经济压力增大、个体心理韧性、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及病耻感,都是导致产后抑郁的重要因子。
茉莉爸通过曝光自己的抑郁经历,将男性抑郁推到了台前。当社会默认“产后抑郁是妈妈的专利”时,男性正在育儿的暗礁中独自沉船。
如何降低夫妻双方的产后抑郁风险?
抛开个体因素的影响,如果夫妻在要宝宝之前能做好心理预期和相应的心理准备,也能有效降低抑郁的发生概率。
1、做好家庭结构变化的预期
孩子出生,不仅仅是添一口人那么轻松。
孩子出生之后几个月内,妈妈和婴儿处于高度共生状态,此时妻子角色消失,只保留了妈妈角色。
男性在家庭中,却要承担双重角色:丈夫和父亲。如果需要老人帮忙照顾,还需要增加一个儿子的角色。
妈妈希望得到的不是说“你辛苦了”而是接过孩子“你休息会儿,让我来”,这是父亲和丈夫角色的双重体现。
爸爸希望得到的不是抱怨“你怎么这么笨”而是理解他在多重角色(经济支持者、情绪价值提供者、照顾者)之间转换的不易:既要像传统父亲一样做家庭的 “顶梁柱”,又要像现代父亲一样参与育儿,却没人教他们如何缝合这两种撕裂的身份。
专图,盗必究
2、做好经济收入降低的预期
女性产后照顾孩子,家庭经济收入降低,如何合理规划支配收入和储蓄,是大部分夫妻都需要考虑并规划的事情。
例如,我的一位老师,因为没人照顾,在产后,丈夫不得不放弃了晋升的机会,选择调岗降薪。
男性常被默认为 “家庭经济支柱”,但产后收入骤降(如辞职全职带娃、调岗降薪)容易引发自我价值崩塌。
关键不是避免收入下降,而是提前建立“价值脱敏”机制:备孕时共同测算家庭最低开支,预留 6-12 个月的 “育儿缓冲金”(可覆盖房贷、基础育儿费),用具体数字替代模糊焦虑。
同时,记录每日育儿成就(如 “今天教会孩子用勺子”“成功安抚肠绞痛”),这些细节能重构“父亲、母亲角色”的价值感。
明确“收入下降是家庭共同选择,而非单方面牺牲”。
某一方因为照顾孩子,减少工作时,另一方可主动承担“家庭财务透明化”责任(定期同步存款、开支),避免陷入“伸手要钱=失去话语权”的心理陷阱。
3、做好夫妻协同育儿的预期
①新生儿诞生后,男性常因“不如妈妈熟练”而被动退出,加剧女性负担。从剪脐带、第一次换尿布开始,主动承包 20%-30% 的 “不可替代任务”(如夜间拍嗝、周末全天带娃),让身体记忆强化 “父亲本能”。
②每周预留 1 小时“夫妻独处时间”,互相分享育儿细节,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是夫妻之间的悄悄话。这种“情感颗粒度”的分享,能降低误判,防止因为照顾孩子产生夫妻情感隔阂。
③警惕“完美主义育儿陷阱”:妈妈产后抑郁,有一个重要诱因是:“必须做到 100 分”的自我苛责。试着允许丈夫用“笨拙但有效的方式”带娃,哪怕给孩子穿反衣服、泡奶温度稍高,只要不涉及安全,都可视为“可接受的试错”。
④男性更擅长解决具体问题而非捕捉情绪信号,用具体需求替代情绪控诉,能减少误会引发的情感消耗。例如:今晚你能负责哄睡吗?我需要半小时独处,我想自己呆一会。
结语:育儿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喜悦的旅程。作为父母,要共同面对许多未知和困难,但也将共同收获孩子成长带来的无限惊喜。
生育从不是女性单独的涅槃,也不是男性附加的修行,而是两个灵魂在生命诞生时的共同进化。
因为真正的爱,从不是避免受伤,而是确信有人会为你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