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的名字,取自“励精图治、天道酬勤”之意。球迷喜欢称他为“大力”,颇有“大力出奇迹”的味道。

昨天,中国乒乓球协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刘国梁辞去中国乒协主席职务的申请,选举王励勤为新任主席。

回顾本报对王励勤几十年来的追踪报道,从少年 “出道”,到家门口勇夺世乒赛冠军,再到回归上海体坛……一个个细节镜头还原真实的“王大力”,这位上海籍奥运冠军正登上人生新舞台。


2005年5月6日中国选手王励勤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决赛中,以4比2战胜队友马琳,夺得冠军——新华社图

责任扛肩头

王励勤家的柜子里,珍藏着一块白海绵,上面标记着生产日期、批号以及他的名字。现在这款白海绵,早已绝迹。那是王励勤反手第一次改技术时,红双喜为他量身定做的。无论是红双喜的白海绵,还是红双喜“狂飚王”底板,记录着王励勤30年乒乓生涯中,一次次遭遇低谷后顽强爬起、重新出发的心路历程。

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他是个重情念旧之人,而这背后,是他对乒乓球事业始终如一的强烈责任心。

运动员时期,王励勤堪称国家队里的 “劳模”。后来进入国家队的许昕、马龙,与他曾共同师从主管教练秦志戬。秦志戬曾多次感慨:“王励勤的勤勉,是许昕、马龙等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国家队需要这样的榜样。”

王励勤曾心怀壮志:“我想成为中国的瓦尔德内尔。”

1996年,在第一届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年终总决赛上,年仅20岁的王励勤初露锋芒,他与阎森这对 “菜鸟” 组合一举夺得男双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和阎森战胜刘国梁与孔令辉,斩获男双冠军,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01年大阪世乒赛,王励勤终于摘得梦寐以求的男单桂冠;2005年上海世乒赛,他更是在家门口捧起圣・勃莱德杯。


王励勤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半决赛中——新华社图

30年的乒乓生涯,王励勤共获得16个世界冠军头衔,无愧于中国乒坛“常青树”的称号。即便在2012年无缘伦敦奥运会后,他也继续留在队里,主动践行“传帮带”的责任。说直白点,就是陪练,即便如此,他依然秉持着 “勤勤勉勉、做到最好”的信念。马龙有阵子连续输球,情绪落到低谷,王励勤会主动找他谈心。比赛期间,他和许昕同屋,作为老大哥,化身“心理按摩师”,为许昕排忧解难。

2013年巴黎世乒赛后,王励勤逐渐淡出国家队,但他并未离开赛场。当时,他坚定地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上海队需要我。”他说:“许昕、尚坤都还年轻,我要带他们征战全运会。我离开上海20年(指到国家队),但家在上海,有那么多领导关心我,未来我转型的话,要首先回馈上海乒乓。”

王励勤还在为什么奋斗?很简单,“因为责任。”


悉尼,2000年10月1日 中国悉尼奥运金牌榜(7) 王励勤 / 闫森,乒乓球男双金牌——新华社图

坚实的后盾

在队员们心中,王励勤永远是那个值得信赖的带头大哥,“像力哥那样拼搏,像力哥那样永不言败”成为大家的共同信念。从巴黎世乒赛归来后,王励勤一刻未曾停歇,一个多月后,他便率领上海队征战全运会。他坦言,这是自己的第六届全运会,也是最后一届。

王励勤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全运会时的场景,他的身边,是丁松这批老将。“当时我有些紧张,丁松他们会时不时关照我,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上海队老将带新人的传统,给王励勤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年后的2017年天津全运会,队员们将一枚又一枚金牌,挂在了王励勤的脖子上,彼时,他的身份是上海市乒羽中心主任。时隔52年,上海乒乓队在全运会上再获含金量十足的男团金牌。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的全锦赛冠军到全运会冠军,上海男乒统治了一整个全运周期。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的2012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半决赛中,上海队王励勤/许昕以4比3战胜广东队马琳/张超,进入决赛——新华社图

2021年12月,王励勤被任命为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统筹上海体育系统资源,助力上海在东京奥运会、巴黎奥运周期中保持竞技优势。樊振东在上海安家落户,成为上海男乒一员,2022年,上海男乒在时隔六年后,再次站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团冠军领奖台。当时的决赛,打满五场共四小时,可谓荡气回肠,又一次提振了上海乒乓的士气,到去年为止,上海男乒再次取得全锦赛三连冠。

巴黎奥运会上,樊振东夺得男单冠军后,走向看台与王励勤互动的一幕令人动容——王励勤透过栏杆,喜悦地摸了摸樊振东的脸颊,这一画面被无数球迷点赞。从许昕到樊振东,每一次国际大赛,王励勤都会亲自率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成为球员们最坚实可靠的后盾。


2017年全运会 上海男乒夺冠后——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第二次创业

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等上海各类群众赛事的赛场,王励勤往往是最早抵达、最晚离开。赛前协调各类事宜,赛后接受球迷的签名,而比赛中更是看得津津有味。

2022年12月,王励勤当选上海市乒乓球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不仅燃起了火,也更接地气了。

“新的工作岗位对我来说是第二次创业。”王励勤曾向新民晚报记者如此形容。他深知,发展群众乒乓球运动与提升竞技体育水平需“两条腿走路”,既要快速推进,又要稳步前行。


2016年里约奥运会,新民晚报记者专访王励勤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作为上海参与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群众体育赛事,王励勤见证了它的发展与壮大。2005年,在上海世乒赛倒计时100天之际,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应运而生。在那届世乒赛上,王励勤战胜队友马琳夺得男单冠军,球迷喜悦的面容令他难忘。他表示:“这不仅为球迷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乒乓赛事的绝佳机会,也有力推动了乒乓球运动在全市的普及与发展。”

成为上海市乒协会长后的第二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从一年一次,升级成了一年两赛。他解释道:“市乒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希望通过增加赛事频次、不断创新赛事,让更多人参与到乒乓运动中来。”后来,奥运冠军刘诗雯、许昕等也纷纷加入这一赛事,王励勤热情欢迎:“我们期待与更多专业运动员合作,邀请大家从不同层面参与,共同享受乒乓球带来的快乐。”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颁奖仪式——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播种下希望

刚回上海时,王励勤去青少年体校走访了一圈,对于上海乒乓的后备力量深感担忧。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将青少年培养计划逐步付诸实践,如今已初见成效。

上海乒乓队与中国乒乓球学院共建二线队,双方整合资源、发挥专长,共同推动上海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前国手尚坤担任教练,队伍面向全市各区选拔人才,一线队教练张洋也定期前来指导、观摩。暑假期间,精心组织的两周训练营,涵盖基础技战术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家长开放日,让小球员们收获满满。

从一件小事便能看出王励勤对青少年培养的重视。在女儿幼儿园毕业典礼上,尽管事务繁忙,他仍积极响应学校安排,抽空排练并登台,与小朋友们一起表演乒乓操,以实际行动在幼儿群体中推广乒乓球运动。

今年,全运会首设乒乓球青少年组。上月,由曹乒校和中乒院小将组成的青少年队,在一线队主教练张洋的带领下,取得优异成绩,部分脱颖而出的小球员将首次登上全运会的舞台。

更令人欣喜的是,岁末年初,中国乒超联赛总决赛在上海体育馆举行。时隔二十年,上海再次迎来乒乓盛宴,开票当日门票便销售一空,决赛更是上演高质量对决。站在万体馆的舞台上,王励勤感慨万千,将全国最高水平赛事带回上海的心愿终于实现,而更大的发展蓝图,已在新年伊始徐徐展开。


乒乓大调研——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最后的拼图

如王励勤所愿,亲手打造的上海市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成为了一道光,照亮更多人对帕金森病的认知盲区,激发全社会给予帕友群体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去年,在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号召下,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启动了“乒乓战帕”系列活动,王励勤发布倡议书。今年,本报也将作为主办方之一和上海乒协一起参与了这项赛事。

不仅开展了各类论坛活动,还设立了三家“帕友之家”,为帕金森病患者解决了乒乓球训练场地,王励勤一呼百应,更多爱心人士、各界力量纷纷加入,樊振东担任推广大使。首届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更是得到了中国乒协的肯定,中国乒协全民健身部部长袁华认为:“上海市乒协举办了针对帕金森人群的乒乓球活动,将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真正落实到了我们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方面。在今后的全民健身工作中,值得全国推广。”


王励勤为樊振东颁发推广大使证书——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青岛市乒协海外专委会主任、前世界冠军沈燕飞分享了一个暖心细节:香港帕金森乒乓球协会主席陈燕得知上海乒协要举办帕金森比赛,请她帮忙联王励勤,希望带香港帕友来沪参赛。“我与王会长联系后,得到了上海市乒协的高度重视。最终,7位香港帕友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见到王会长都特别激动。王会长非常关心他们来上海期间的衣食住行,并且与他们切磋球技,令大家终生难忘。”

本月,在市乒协主办的世界帕金森日论坛上,沈燕飞专程来上海跟大家交流,表示将率队来沪参加之后在沪举行的全国邀请赛。“上海乒协几位重要大咖发动起来,能量很大。”她说。

如今,上海的群众乒乓球赛事体系丰富多样,涵盖成人、青少年、老年人赛事,还有手机、沙滩乒乓球等趣味赛事,以及专门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赛事,真正实现了乒乓球运动在各类人群中的广泛普及,也彰显了上海市民对乒乓球项目始终如一的支持与热爱。

在履新中国乒协主席之前,王励勤为上海市乒协的群众体育工作,补上了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块拼图。


王励勤为球迷签名——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原标题:《引进樊振东、曾给马龙当陪练、持续推广乒乓……这是王励勤的眼光与情怀》

栏目编辑:孙佳音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张龙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陶邢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