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鱼不杀就被砸秤砣?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后怕?最近武汉汉阳邓甲生鲜市场的一场冲突,看得人心里直发紧。一个顾客好好买鱼,就因为说句“别杀”,卖鱼的老板突然跟变了个人似的,抄起紫铜秤砣就砸向顾客小腿,嘴里还骂骂咧咧喊着“不杀就是来找茬,信不信我弄死你”,吓得周围人赶紧往后躲。好好的菜市场咋成了火药桶?这背后的弯弯绕绕,真是越想越不简单。



事情就发生在4月23号那天。据在场的人说,顾客一开始挺正常,挑了条活鱼说要带走,明确表示不用宰杀。按理说买鱼杀不杀是顾客的自由,可那老板脸色立马就沉下来了,先是嚷嚷“不杀不卖”,顾客坚持要带走,他突然就抄起秤砣砸过去。现场有人拍视频,只见顾客小腿上立马肿起个包,手机也被抢了摔在地上。更让人无语的是,警察来了他还想跑,后来看顾客拿出完整的录像,才耷拉着脑袋不说话。这哪儿像做买卖的,简直像街头耍横的。



这事在网上炸开了锅,评论区比菜市场还热闹。有个网友说自己上周在老家买鱼也遇见过类似的,“我说拿回家自己杀,老板非说杀好的干净,结果回家一称,连内脏带鱼鳞少了快半斤,合着他杀鱼是在杀我的钱啊”。还有人直接点破关键:“水产摊的秤就没几个准的,杀了鱼没法复秤,他们正好缺斤少两,顾客要是坚持不杀,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能不着急吗?”更有细心的网友翻出武汉3月1号刚实施的新规,里面明明白白写着缺斤少两最高罚10万,还要求商户挂“先复秤再宰杀”的牌子,可这邓甲市场的老板倒好,直接用秤砣“对抗”新规,胆子也太大了。



要说这些卖鱼的为啥这么横,背后藏着一条没说破的“潜规则链条”。有位常买菜的阿姨在视频底下留言,说她观察好久了,现在很多水产摊卖鱼根本不指着赚卖鱼的钱,全靠宰杀费和“秤上功夫”。一条鱼标价15块一斤,看着不贵,可你要是让他杀,得收5块钱宰鱼费,要是再帮着切片,还得加3块。更绝的是,他们的秤普遍“缩水”,买3斤鱼实际就2斤2两,等杀完清理完,顾客根本没法验证到底缺不缺斤两。有个做过水产生意的网友透露:“现在行内都用‘六七两秤’,杀鱼就是最好的遮羞布,你不杀?那等于逼着我暴露缺斤少两,能不急眼吗?”



再看看这次冲突里老板的反应,从拒绝宰杀到暴力相向,再到对抗警察,一步步把小事闹大,说白了就是吃定了顾客“不敢较真”。可现在不一样了,人人都有手机能拍视频,新规也给了监管依据,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调查,这种靠耍横赚钱的日子肯定长不了。但这事也让人后怕:要是当时顾客没拍视频,是不是就有理说不清了?要是周围人不敢帮忙作证,是不是老板还能继续嚣张?菜市场虽小,却连着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容不得半点“秤砣脾气”。

说句实在话,做买卖讲究个你情我愿,顾客有选择杀不杀鱼的自由,商家也有定价的权利,但前提是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把宰杀和缺斤少两捆绑成“赚钱套餐”,甚至用暴力威胁顾客,这就不是做生意,而是耍无赖了。武汉刚出台的新规其实给了很好的方向,像有的市场挂出“先复秤再宰杀”的牌子,顾客买得明白,商家卖得敞亮,何苦非要在秤砣上动歪心思呢?



这次事件也给监管提了个醒:政策出台了,落实得盯紧点。菜市场人流量大,小商小贩多,不能光靠贴标语、喊口号,得定期查查秤准不准,看看商家有没有按规矩来。老百姓不怕多花点钱,就怕花了钱还受气,更怕自己的正当权益没人保护。当“不杀鱼就砸人”成了个别人的“生意经”,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市场的信誉。希望这事能好好查一查,让那些动歪脑筋的人知道,现在的菜市场,是法治社会的菜市场,不是谁耍横谁就能说了算的地方。

说到底,买卖双方就像秤杆的两头,得平平稳稳才能长久。商家别把顾客当冤大头,顾客也别怕事不敢维权,监管再跟上把秤校准,这样的菜市场,逛起来才踏实。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