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廿三里,故乡闻名之古镇所在,少年乡关记忆中不灭之地名符号。

自义乌老县城沿汽车路东行,十二三里至青口,过青口折入土路,踰红泥山背,五六里即至平畴乡下湾村。此地南山在望,江水环绕,乃我延陵吴氏先人聚居之所在,祖祖辈辈,生斯长斯,草木田畴,皆系血脉,风土人情,化入骨髓。少年时祖母、叔婶在堂,每年随先父及兄姊,寒暑假必回乡祭扫,省亲访故。成年后长居沪上,偶遇同乡,询及故里,说起平畴下湾,未必人人皆知,继加介绍,谓地近廿三里,则闻者无不知晓,顷刻握手言欢,此实因廿三里乃义乌东乡一大聚落,久已名传遐迩之故。

往年廿三里十日三市(乡人谓之“市日”),是周边父老乡亲每旬必光顾之地。儿时随长辈赴廿三里,经姓吕,过大湖头,越义乌江(俗称“长江”)北行,沿途四望,村舍田塍间,负囊荷担者络绎不绝,皆为生计所驱而前往“赶市”之乡民。及至廿三里,长街曲折,市廛林立,人头攒动,行色匆忙,街路两旁,店肆相接,屋前阶沿,遍布藤篮竹筐,内盛杂粮蔬菜,多为农家食用必需之物(绝少后来之小商品),升斗小民,群集于此,各出所有,互补盈亏,以谋果腹,此即当年民生艰难之缩影。

农耕时代之自然经济环境,使先民于距城廿三里处聚为市井,形成辐射义乌东乡及东阳西乡之民间交易集散地。所见农副产品除钱货交易外,又曾亲睹以物易物形式,古风延续,至少及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少年时心目中印象深刻者,为廿三里街路之“长”:延伸数百米之长街,路基坚实,中间由双行长条石板铺就,平坦齐整,始终一式,光滑如洗,直达镇梢,默默承载着民生之艰辛、岁月之兴衰。镇梢有“市基”,道旁空地,辟为市场,四乡农人,驾独轮车、挑重担者云集于此,谷物柴担、家畜生猪,大型交易,多于此处完成。当时人声嘈杂景象,至今犹在目前。


廿三里曾为义乌东乡最大农贸集市,又为现代义乌小商品贸易之发源地。勤劳刻厉之故乡父老,于农耕经济时代,依赖土地山林之有限出产,于此兴市交易,以农副产品调剂民生。嗣因传统模式捉襟见肘,手持拨浪鼓之“货郎担”经济出现,小商品贸易由此起步,逐渐发展为小商品生产与批发市场,造就义乌今日“小商品之都”盛名。廿三里小商品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时因务农异乡,未及亲见实况。多年后认识生长于义乌北乡之陈萍先生,屡次听其讲述当初长途贩运纽扣以起家之故事。陈萍先生为当代由经商而致富,成名后不忘回报乡梓、造福社会之吾乡儒商人杰,而先生当年艰苦谋生,以贩卖纽扣而逐微薄之利、积累第一桶金之所在,即为义东廿三里集市。十年前偶尔还乡,曾重访廿三里,步行街市,但见高楼林立,华屋连栋,非复旧时光景,欲寻少年印象中之老街石板路,遗迹已渺,又思觅陈萍先生当年买卖纽扣之位置,自更难遂所愿。岁月如流,人事代谢,陈萍先生已于上年云逝,抚今思昔,令人低回久之。

廿三里镇文史工作者拟编《货郎担》新刊,征稿下逮。猥以去乡日久,故园依稀,徒存印象,愧无报称。廿三里随新农村建设日益繁荣,正未有止期,谨贡琐忆,聊答编者。

甲辰季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