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4月22日晚间,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宣称,通过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美国两艘航母。中东局势本就波谲云诡,此消息一出,再度吸引全球目光聚焦这片战火纷飞之地。
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资料图)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地区局势持续恶化。也门胡塞武装为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毅然对关联以色列目标展开袭击。胡塞武装主要控制也门西部和北部地区,包括首都萨那和荷台达港等战略要地,从地缘上可直接威胁连通红海与亚丁湾的曼德海峡的通行安全。其针对红海目标的行动,使本就敏感的地区局势愈发紧张。而美国作为以色列盟友,在中东地区拥有广泛利益,其航母战斗群长期在该地区游弋,试图维持所谓的“地区稳定”,这无疑让胡塞武装将其视为重要目标,航母遇袭事件也因此埋下伏笔。
军事对峙的态势在美与胡塞武装之间不断升级。自3月15日以来,双方进入激烈互袭状态。美军加大对胡塞武装的空袭力度,3月25日,对也门萨达市及郊区实施13次空袭,对也门首都萨那发动至少15次空袭。胡塞武装毫不示弱,积极反击。3月30日,胡塞武装发言人称,对红海水域的“哈里・杜鲁门号”航母编队发动打击。4月22日晚,胡塞武装再次宣称对美国两艘航母发动袭击,并击落一架美军MQ-9型无人机,这已是4月以来击落的第七架该型号无人机,本次冲突以来击落的第22架。当天晚间,美军迅速对也门荷台达省卡姆兰岛、萨达省多地发动空袭作为回应。双方你来我往,陷入空袭与报复的恶性循环,地区安全形势岌岌可危。
美国航母(资料图)
在这场军事冲突的背后,是美伊之间复杂的战略角逐。美国将胡塞武装视为伊朗的“代理人”,打击胡塞武装,实际上也是对伊朗施压的一种手段。美国试图通过削弱胡塞武装,进而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在核问题等方面迫使伊朗让步。特朗普上台后,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的政策,期望从伊朗的“外围”着手,削弱其在中东的总体实力。
美伊核问题谈判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地时间4月22日,伊朗外交部宣布,根据阿曼提议和双方认可,原定于23日举行的伊美间接会谈框架内的专家级技术会谈推迟至26日。此前,美伊已举行两轮间接会谈,双方虽有一定进展,但在核心议题上分歧明显。美方要求伊朗彻底“弃核”,而伊朗则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只要国家利益有保障,伊朗对达成协议持开放态度。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称,谈判目的始终是实际终止对伊制裁。但谈判桌外,美国一如既往与以色列保持一致立场,并继续对伊朗实施新制裁,如4月2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液化石油气巨头及其企业网络实施制裁。美伊双方在核问题上的博弈仍将持续,充满不确定性。
伊朗(资料图)
美伊冲突以及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地区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能源供应方面,中东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产区,冲突可能导致石油生产和运输受阻,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国际航运也深受其害,红海地区局势紧张,使得途经该区域的商船面临威胁,运输成本大幅增加,许多航运公司不得不调整航线,这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冲击。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地区冲突使各国势力重新分化组合,传统的地缘政治平衡被打破,地区国家面临着重新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压力。
中东局势何去何从,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国际社会应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各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从根源上化解矛盾。但就目前形势而言,美国、伊朗、胡塞武装以及以色列等各方立场强硬,冲突短期内难以平息。未来,中东地区仍将在战火的阴影下徘徊,和平的曙光何时能真正照亮这片土地,仍需各方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与积极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