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这两天恰好经过北京的史家胡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红楼、景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国现代文学馆、奥林匹克公园等地,会恰好看到一辆喷涂成绿色的双层大巴,车身上醒目地写道:每本书都是不一样的春天。它不是旅行社走马观花的“一日游”,而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世界读书日”定制的特别线路,它搭载着特殊的乘客,闹中取静,漫行在春天的北京。


大巴车——北京人更喜欢叫它公交车,每天仍旧是城市主要的通勤工具,四通八达的线路深入到城市里角角落落,低廉的票价,上上下下的乘客,使它在各个年代都承载着市民生活的气息。正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丛治辰所言,它是“城市里的绿皮火车”。丛治辰是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得者,也是本次《文学在场 北京漫行》的乘客之一,从求学到任教北大,公交车曾经是他学生时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他还在“豆瓣”上发出号召:随意坐上一辆公交车,游弋在北京边边角角的街道,听着那有趣的站名,观察形色各异的市民,到达一些旅客不会经由的小地方。那种旅行如同一次情景化的阅读,建筑着文学青年的底层逻辑,再去阅读,那些文字更有了生气。


老舍笔下“北平的春天很短,短到红墙上的花影刚爬上琉璃瓦,就被蝉声接走了”的意境开始具象化;张爱玲的《封锁》写电车上的短暂浪漫;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写出的是公交车作为城市血管串联的市井生活;汪曾祺的客厅餐桌的生活志趣;王朔的大院里另外一群青年建构的另一方天地都鲜活得如在眼前。丛治辰最喜欢他的北大师兄徐则臣笔下关于北大周围街道里的追梦故事,也欣赏另一位师兄石一枫笔下当代的北京,虚拟世界里的现实问题,这些都成为他在大巴上的话题。那些记录在不同人物笔下的城市生活、精神世界,正如在真实生活中上演的故事一样,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书写的权利,也不经意间成为一字一句,不仅是文学家,我们每个人都记录了它。


丛治辰在北大开设的《文学与爱情》课经常被同学“秒杀”,他说自己不教怎么谈恋爱,而是给00后传递文学里那份几代人曾经深信不已的意义。至少那一刻,他们放下手机,人手一本书,在清澈的眼神里,在大巴车窗透进的阳光下,文学在闪闪发光。


午后的东四北大街,巴士车窗框里是一连串的蒙太奇,仿佛是移动的透视画框,红绿灯停车的间隙,万条垂下的绿丝绦是移动的窗帘,随风摇曳。大巴经过王府井,驶过首都剧场,那是演员李光复的“家”。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又是四合院长大的“老北京”,李光复曾经为塑造售票员角色而在11路公交车上体验了一段真正的售票员生活。那时经过闹市的公交车,人多拥挤,要大力推搡关门。售票员用大嗓门洪亮地报站、引导,熟练地在票夹上用半截铅笔划出不同面值的票,他们还能在路过景点时精准介绍,是让人羡慕尊重的职业。李光复当年在生活中悟到了演戏的真谛,也在不同的书籍里,升华了对戏剧与生活更深的理解。从小背诵的《滕王阁序》至今仍能脱口而出,前辈老舍的著作是他必读的篇目。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把你由狭窄的地方,带向浩瀚的海洋。”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又把那些文学的种子还原成了鲜活的人物,李光复回忆着1992年于是之先生那场告别演出,由于身患阿尔茨海默症,于老最后忘了一段词,事后扼腕痛惜,但观众却报以最热烈的掌声。于是之谢幕了,但戏剧与文学却在剧院与书籍中源远流长,在观众与读者的心中的生生不息。


大巴开往春天,文学从来没有错过春和景明,它一直在场,希望您也同在。让我们搭乘文学的专线,漫行在城市中,暂时屏蔽喧嚣,独享一刻文学的浪漫。(文/马宁)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