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一校一策”把脉问诊、帮扶指导,提质扩面抓党校建设
●立足洛阳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分产业链开展定制化培训
●办好创新课堂、实训课堂、实践课堂“三个课堂”
“培训很及时,很受启发”“击中了我们的困惑点,很解渴”……在万物萌生的四月,河南洛阳市洛邑大讲堂·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首期主题培训班正引发参训干部热议。类似精准有效的提能实招,如今正惠及洛阳广大干部。
在提升干部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所具备的能力方面,洛阳也曾面临现实的三重挑战,即基本培训如何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如何让课堂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让专业培训更聚焦精准?怎么让干部更好投身实战,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入局”?
瞄准现实,对症下药。近年来,洛阳以基本培训为牵引,从强阵地、精专业、重实战三方面破题,通过扩容提质建强党校,让全体干部“学有优教”;紧扣新能源、文旅等重点产业靶向“滴灌”,让专业培训“解渴管用”;选派干部赴沿海城市“取经”、下沉一线“揭榜领题”,把实战课堂搬到先进地区和基层一线等举措,出实招填补干部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补足能力短板弱项,系统化提升干部助力本地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功底。
提质扩面 建强党校阵地
“名师手把手指导,帮我解开了许多教学困惑,收获了成长与进步。”近日,提起接受市委党校名师深度帮扶的经历,洛阳市孟津区委党校青年教师耿林林仍心怀感激。
同有些区县党校一样,孟津区委党校新进青年教师面临缺少名师指导的问题,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得知这一情况后,洛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优秀教师团队赴孟津同该校青年教师座谈,通过分享自身成长经历现身说法,对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开展针对性指导。
“一校一策”把脉问诊、帮扶指导,是洛阳市提质扩面抓党校建设的“金钥匙”。针对场地、经费和师资受限的县级党校,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指导其统筹用好全市优质网络课程、全市党校系统优秀师资等资源,采取分段式培训办法,进而完成中长期培训任务。同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全面摸清10类基本培训对象的数量、类别等关键数据,摸清各级党校班次设置、培训规模及教师现状,从而及时补齐短板弱项。
精准“滴灌” 淬炼专业能力
四月的洛阳,花如海,车如龙,人如潮。今年清明假期,洛阳文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接待游客329.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7%和9.42%。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洛阳文旅的“长红”,离不开组织部门的精准助力。顺应文旅产业新趋势,市委组织部针对性设置文商旅融合发展、营造特色消费场景等6期培训主题。去年8月开班的赋能城市旅游主题培训班,至今已培训县区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等1700余人次,不少受训干部表示已经成了半个“文旅专家”。
把培训办到文旅产业风口上,是洛阳聚焦中心工作、精选培训内容,将培训资源向重点领域精准投放,让培训跟着重点任务走,引导干部观大势、谋大事的生动写照。
循着这样的培训思路,洛阳选好关键题,先后组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城市旅游、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主题培训;把准关键点,立足洛阳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以新能源、新材料、新IT等“四新一装备”为重点,分产业链开展定制化培训;选准关键人,围绕“干什么、学什么”,匹配供需,精准调训。如去年年底举办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训,选取120余家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制造业企业,对其负责人开展全链条、全方位培训。
实战练兵 激活发展动能
如何让产业链“联”起来、价值链“长”起来、产业体系“强”起来?2023年,洛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制造业强市广东东莞,开展为期6个月的跟班学习,深入了解其强链补链延链的成功经验。
这样的跟班学习,近些年在洛阳已陆续开展五批,洛阳相继选派269名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优秀年轻干部奔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紧扣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国资国企改革等专题,深入一线探取“真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去年以来,洛阳巩固提升“理论学习+洛阳实践+外地经验”的培训体系,重点办好创新课堂、实训课堂、实践课堂“三个课堂”,切实把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为干部能力提升的实效。
到先行地区去,办好创新课堂;到项目现场去,办好实训课堂。邀请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关联度高的市直部门领导到党校主体班授课,探索“一个县区一堂课”现场授课模式,同时把课堂拓展到项目工地,引导学员在工作实景中和操作层面深入思考问题。
办好实践课堂,助推干部到基层一线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近年来,洛阳先后分两批选派189名缺少基层履职经历的年轻干部,到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为确保基层历练不是“镀金”、不当“过客”,筛选确定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科技产业社区建设等10个年度调研课题,由年轻干部打破部门限制,自由结合组队,跨领域“揭榜领题”。目前,已形成调研报告3期,部分意见建议已被相关单位部门采纳,为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报通讯员 洛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