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张磊
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打造“城乡融合·大区善治”萧山范例注入新的智慧和力量,持续助力推进“三大攻坚”行动、深化完善“法护营商十八条”,4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法学会、区法院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在杭州亚运村共享法庭举行合作签约、揭牌及聘任仪式,共同开启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萧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华成,杭州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梅云霞,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杰,萧山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屠炳奎,区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赵建芳,以及萧山区市场监管局、钱江世纪城管委会及属地街道相关负责人,法律咨询专家及实务导师代表等50多人参会。
签约仪式开始,赵建芳常务副院长向到场嘉宾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三方深化合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既是资源优势互补的必然选择,更是法治人才培养和司法水平提升的创新探索。三方将通过全方位合作发挥聚合效应,共同推进区域法治建设。
随后,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将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重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法治人才培养。
紧接着,萧山区法院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揭牌,该基地将为学生提供一线实践机会,同时助力萧山法院“有度”青年干警成长营建设,推动法学教育扎根实践。
仪式上,杭州市萧山区法学会推荐来自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与律师事务所的10名业务骨干担任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实务导师,涵盖民商事、刑事、行政等领域。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的6名教授、学者受聘为区法学会法律咨询专家,组团式入驻杭州市亚运村共享法庭,为萧山知产案件多元化解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校地“双向聘任”机制来实现“学术前沿”与“一线经验”的无缝对接。
宋杰院长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途径包括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开展课题研究等,既能为司法系统输送专业人才,又能将基层治理和知识产权审判经验反哺教学科研,构建良性循环。
钟华成副主任强调,此次合作通过共建平台、双向赋能、协同创新,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交融、相互促进。他期望各方以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以人才培养夯实法治根基、以成果转化放大合作效应,打造知识产权保护“萧山样板”,助力建设法治、平安、创新萧山。
本次活动上,杭州市萧山区法院宁围法庭和区市场监管局分别介绍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杭州市萧山区将不断探索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学术研究—司法实践—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和企业,为萧山打造“两个范例”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