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踏入金寨,阳光为群山披上金纱,满目斑斓如画。比春色更动人的,还有这片红色热土上涌动的发展热潮。“红绿产业”齐头并进,托起老区致富梦,金寨正在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答卷。

绿色产业鼓起村民钱袋

金寨县流波䃥镇竹海苍茫,毛竹作为大别山区的重要林业资源,孕育着无限生机。

2020年,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落地的金寨双棱竹制品加工有限公司,从两间厂房起步,如今已扩展至四间,年采购毛竹达3.5万吨,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我们生产的是集装箱底板的原材料径向帘,产品将发往福建、江苏的工厂进一步加工。”公司总经理张维春是福建人,他道出选址缘由:看中了金寨的营商环境、优质毛竹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

这条“点竹成金”的产业链,不仅让60余名工人实现月均4500元的稳定收入,更破解了山区毛竹运输、销售、加工的难题。流波䃥镇党委书记张万永表示,下一步当地将有选择地引进生产新产品、差异性产品的竹加工企业,推进竹加工企业相互合作,让每一根竹子都能“物尽其用”。

沿着蜿蜒山道驱车30多公里,古碑镇的千亩茶园同样演绎着绿色传奇。层层叠叠的茶垄间,采茶工指尖翻飞,嫩芽簌簌落入竹篓,这片飘着茶香的“金叶子”正带动村民增收、生态改善、产业升级。



回溯至1993年,在金寨县委组织部的驻点帮扶下,古碑镇留坪村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方式,统筹开展破荒山、垦茶园的大工程。2021年,古碑镇积极作为,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实施留坪茶旅融合建设项目,修建生产性道路2200米,将分散茶田串珠成链。

“当年一锄头一锄头开荒时,谁也没想到这荒山能变‘金窝窝’!”老村委书记张必恩望着茶山感慨道。如今留坪茶园分包到户,一户家庭若劳力充足,一年可增收2万到3万元。随着茶旅融合项目的建成,农家乐、采茶体验等业态都红红火火开展起来。

红色旅游激活振兴动能

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有一个美丽又充满活力的村庄——大湾村。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湾村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少了老区这一块”。

近年来,大湾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产业脱贫作为“人脱贫、村出列”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步伐不断加快,走出了一条“稳定脱贫奔小康、绿色减贫促振兴”的新路。

“春赏花、夏漂流、秋赏枫、冬滑雪,大湾村一年四季都是景,什么时候来都好看、好玩。”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自豪地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湾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同时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将位于汪家祖宅的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红色旧址改造成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与此同时,大湾村积极发展配套产业,目前全村有50余家农家乐和特色民宿,不断提升游客体验。其中,春山·湾留居民宿由拥有百年历史的王氏古老宅院修缮改建而成,融合徽派建筑风貌与现代科技元素,成为游客热捧的入住地和打卡地。

村口的农产品展销中心也是别有洞天,这里不仅展销着特色农产品,更引进大湾生态农业公司,发展香薯和南瓜生态基地,构建起“公司+村创福+农户”的运营模式,培育“绿水青山 红村大湾”品牌。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香薯和南瓜近600亩,更创造5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

位于金寨经济开发区的安徽鸿鹄智创焊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正进行着紧张有序的生产,大量焊丝堆放在成品区域,机器人手臂有条不紊地进行打包、整合,尽显科技魅力。

自2021年成立以来,鸿鹄智创便以科研为先导,集生产、销售于一体,迅速崛起为安徽最大的焊接材料生产厂家,拥有40条焊丝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线,年产20万吨焊丝,以及6万吨出口钢结构生产车间。

“从精拉到化镀一体化生产线、全自动层绕机、全自动包装系统、成品AGV自动入库,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生产、自动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成功打造了一个高效、节能、环保的数据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公司总经理王安平介绍道,公司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对原材料全面检测,制作了全新的5G工业互联网监控平台,实现了从产品的采、产、检、管、销全面管理。

鸿鹄智创的转型实践,是金寨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据了解,开发区紧紧围绕新能源、大健康、精密制造等主导产业,聚焦提质扩量增效,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目前,已吸引国轩高科、雅迪电动车、鸿路钢构等多家企业落地投资,构建起关联性强、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

绿色能源创新同样动能澎湃。在流波䃥镇的青山绿水间,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发挥着“超级充电宝”的作用。

国网新源安徽金寨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安平介绍说,电机机组目前已全部投产,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减少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约0.22万吨。

电站的建设为当地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建设期间,年均为全社会提供5500个就业机会,带动GDP增长约50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先后修建了7条道路、2座桥梁、3条隧道,总计约24公里,为地方居民从事农林生产和竹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茶旅融合的生态链串起万家灯火,竹制品加工车间奏响致富节拍,智能工厂里跃动着创新脉搏……金寨的发展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让红色热土永葆生机,让绿色产业永续繁荣,让老区人民的幸福年轮刻满每寸沃土。

(记者 徐越蔷 叶佳超/文 张良弓/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