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近日,由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罗伯特·普尔撰写,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领衔翻译并作序推荐的著作《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献礼即将到来的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1968年12月,美国阿波罗8号飞船宇航员第一次从月球轨道拍摄下了地球升起的照片,这幅后来被命名为“地出”(Earthrise)的标志性照片,风靡全球。普尔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探究了这幅照片背后的历史及其诞生之后所带来的对地球、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全新领悟。该著作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此次出版是其在中文世界的首次亮相,作者不仅进行了全面修订,还特别撰写了中文版序言。
4月20日,译林出版社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了主题为“38万公里外的宇宙回眸”的《地出》新书分享会。吴季出席本次活动并作主题发言《关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的思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著名科普专家焦维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秘书长孙丽琳等嘉宾一同参与新书分享。
太空时代开启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被陆地与海洋割裂成碎片化的版图,但当地球在太空缓缓升起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腾愈发深入人心,促使人们放下对立和纷争,并终于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直到离开了地球家园,来到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吴季指出,太空探索给人类带来过三次启示。第一次启示是在近地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加加林目睹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惊叹于地球的美丽。第二次启示是人类第一次目睹地球升起的经典场景: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飞向月球,并进入绕月轨道。飞船上的宇航员弗兰克·博尔曼、詹姆斯·洛弗尔和比尔·安德斯成为了首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当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他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他们没有想过,他们是为登月而来,却“发现了地球”。于是,他们在38万公里外拍下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视角拍摄的“地出”。第三次启示是系外行星的发现,自从1995年确认第一颗系外行星,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不再孤独。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正是围绕这第二次太空启示展开,从“地出”这一经典场景切入,展开了对人类发现地球历史的讨论。
张柏春认为,在这张揭示地球的浪漫和脆弱的“地出”照片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要学会和平、文明地发展和相处。“我觉得当人们看到地球很渺小的时候,才应该彻底承认自身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
焦维新表示,短期内人类无法找到比地球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即使在未来,火星移民有可能实现,按目前的星际运载能力,移民计划也不一定能惠及大多数民众,我们目前还是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地球的环境保护上。
“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却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上面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吴季说,“在太空中,如果恰好太阳在背后升起,你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薄的金属钠层,从而深刻体会到地球的脆弱和美好。”
“地出”这张照片是一个出发点,正是从它开始,人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一个地球日的发起者——太空爱好者约翰·麦康奈尔正是受到了“地出”的深刻影响。据他回忆,“当1969年地球的第一张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上时,我以一种深刻而感性的方式获得了对行星地球的新知。”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已经过去了50多年,其间人类再也没有登上过月球。如今,我们正处在太空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2030年前,中国也将实现自己的载人登月。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地出》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吴季看来,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当我们的航天员登上月球,并再次回望地球时,“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张柏春认为,这本书促成的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哲学思考“仍在继续,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阅读本书,不仅可以重温那一段(人类发现地出的)历史,还可以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思考我们的责任。”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