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乌蒙山区细雨如丝,浸润着云南省大关县连绵的筇竹林。漫山遍野间,成千上万的村民穿梭其中,采摘鲜嫩的筇竹笋,欢声笑语回荡在林间,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的丰收图景。曾经濒危的筇竹,在大关县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细沙村郁郁葱葱的筇竹林。杨全伟摄
天刚破晓,木杆镇细沙村的吴刚华一家便驱车前往自家竹林。随着清脆的掰笋声,背袋很快装满鲜嫩竹笋。“以前采笋像打仗,乱采乱伐导致竹林衰退,笋都找不到。”吴刚华感慨,“现在按科学方法种植管护,我家100多亩竹林,每年采笋、卖竹收入超十万元!”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筇竹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然而,筇竹曾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1984年,筇竹被列为首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其自然分布局限于金沙江下游川滇狭长地带,大关县正是核心分布区。曾经一度因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遭破坏,加上掠夺式采笋,筇竹资源锐减,竹秆变矮、竹笋变小,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问题凸显。
筇竹笋丰收。杨全伟摄
转机始于1993年。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带领科研团队扎根大关,开启筇竹研究之路。30余年间,团队系统研究筇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特性及退化机制,取得容器育苗、人工造林、退化林恢复等关键技术成果,构建起筇竹天然林与人工林培育理论技术体系,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为产业发展筑牢科技根基。
2017年,大关县将筇竹产业定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在退化林修复中,当地严禁砍伐乔木,加强笋山管理,明确采笋期,落实留笋养竹措施;造林推广竹药混交、竹树混交模式,构建稳定生态系统。如今,大关县筇竹林面积达102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70%以上。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17.3万群众从中受益,科技示范林亩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
晚上,邻居们帮助一起剥笋。杨全伟摄
从濒危保护竹种到富民产业,大关县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转变,让筇竹林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山区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杨全伟、朱睿 文/图)
来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