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优良率是如何大幅提高的

——秦皇岛市海港区“体教融合标杆县”创建工作调查


4月10日,秦皇岛市海港区新一路小学学生正在操场进行素质操训练。雷松摄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然而,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摆在各级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全省首批体教融合标杆创建县(市、区),秦皇岛市海港区以体育大课间为主阵地、全员运动会为突破口、体育赛事为助推器,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的新思路、新举措。

2024年底,第三方抽测结果显示,海港区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达到56.5%,较2022年提高了36.4个百分点。

用好30分钟大课间

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每天两小时锻炼时间

攀岩墙边的加油声,跳皮筋时唱的童谣,篮球场上跃动的身姿……在海港区建设路小学,课间铃声不再是“静音键”,而是体育活动的号角,让整个校园瞬间热闹起来。

“以前课间去趟厕所都得小跑,现在能和同学连闯三关跳格子!”二年级学生安安,边说边抹了一把额头挂着的汗珠。

这就是体育大课间带来的新变化。建设路小学校长张秋妮介绍,他们将零散的课间时间整合为“15分钟微课间+30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运动矩阵,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每天两小时锻炼时间。

积极推进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河北省的统一行动。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同时,要求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度。

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主动走出教室?

“我们实行分层管理。低年级重在兴趣,比如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跳格子等一些传统游戏,让他们觉得有意思。中高年级重在挑战,比如攀岩、跳山羊以及一些对抗类的比赛等,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张秋妮说。

课间延长、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增加,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港区白塔岭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全校2400多人,只有一个200米跑道的操场。如何统筹好时间和场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校长黄涛介绍,他们充分挖潜校内可用资源,将走廊、校园“边角料”进行重新规划,打造不同功能的趣味游戏运动区。与此同时,把活动场地扩展到校外周边空地,真正实现各个空间的充分利用。

“我们还实行错时大课间,不同年级轮流出来活动。”黄涛说。

此前许多学校“课间圈养”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安全是一大因素。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确实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但不能因此就不开展活动。”海港区临河里小学校长张石国说,他们专门出台了学生校园安全行为规范20条,内容从行走路线的规定,到游戏行为的约束,再到危险区域的警示,涵盖了课间活动的方方面面。

此外,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将规范铭记于心。

“课间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让他们畅快出汗。”海港区教育和体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王轶哲介绍,各学校引入跳绳、素质操、高强度间歇训练等运动项目,让学生在锻炼时的心率不低于140次/分钟,真正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探索全员运动会

打破“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低效模式

4月15日,海港区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在玉带湾学校举行。比赛历时五天,共有92支学校代表队参与28个大项的角逐。

“我们这次运动会的最大亮点是集体项目大比拼,吸引了全区8200余名学生热情参与。”王轶哲说,这一全新赛事形式,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还提升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比赛中找到运动的乐趣。2019年,海港区制定了《关于中小学规范开展全员运动会的指导意见》,第一批选取了15所实验校开展全员运动会,并逐步推行。截至目前,开展全员运动会的学校已扩大到47所,覆盖面达到52%。

全员运动会以“有赛无类”“趣味挑战”“社会联动”“行为养成”等为基本理念,打破传统运动会“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低效模式,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运动质量。

新一路小学是第一批开展全员运动会的试点学校。校长茹伟介绍,为了确保全员参与,他们除了举行跳绳、俯卧撑、跪跳起、平板支撑等体能单项争霸赛外,还设置了“叠罗汉”“抬小猪”“旋风跑”“夺冠高手”“毛毛虫大转移”“五向拔河”“大接力”等10余项大集体项目。

“全员运动会与简单游戏、‘体育节’‘亲子运动会’不同,学生是真学、真练、真比赛。”茹伟说,他们打破年级限制,采取纵向分组方式开展比赛,改变“高年级不爱看低年级的比赛,低年级不关心高年级的比赛”的现象,使每个同学都能切实感受比赛带来的激情和魅力。

新一路小学还常态化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将体育锻炼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形成“校内教学+校外强化+检测反馈”的家校体育融合发展模式。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开展各项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2年,海港区在水一方小学建设体育智慧操场,利用智慧监测手段精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校长刘天宇介绍,智慧体育设备有智慧跳绳、50米测试器、智慧手环、智慧肺活量测试仪等。学生开始运动后,会实时监测每个学生的运动数据,使运动指导更加精准、高效。

“你看这是50米跑的数据分析,这个学生虽然中段速度还不错,但起步比其他同学慢,下一步体育教师会重点练他的起跑。”刘天宇对记者说,体育教师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课堂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同时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我们有10个学校已经安装了这样的智慧体育设施,目前又采购了20套设备,预计本学期就能到位,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海港区教育和体育局总督学张荻说。

举办足球等系列赛事

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4月9日,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和第八中学男子足球比赛在七中西校区举行,双方队员你来我往竞争异常激烈。绿茵场外,围满了热情的学生,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

“这样的校际比赛,我们几乎每周都会举行。”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校长郑庆利介绍,他们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比较完善的足球竞赛体系,每年都会组织校内足球班级联赛、年级挑战赛,同时主动承办本地足球比赛,积极参加区域内校园足球联赛。

“作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我们的校园足球具有三个全体性。”海港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军介绍,一是每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让100%的学生体验足球、知晓足球、理解足球;二是面向全体适合踢足球的学生,让这些学生热爱足球,擅长足球,成为足球的终生体育实践者;三是面向全体特别适合踢足球的学生,让一小部分学生精通足球,成为足球运动员。

据介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港区打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品牌,形成“班级联赛+片区联赛+区级联赛+杯赛+满天星精英赛”竞赛体系,实现了校园足球和专业化青训竞赛体系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们全区先后有51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所幼儿园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王军说。

与此同时,海港区还积极推广特色运动项目,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两项体育专长。

2017年以来,海港区逸城学校开展旱地冰球、轮滑、冰壶等特色冰雪项目,使冰雪运动四季常“热”,并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我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社团活动,逐步实现了竞技体育项目校园全覆盖。”校长王雅君介绍,学校还注重对运动员的梯队培养,先后有10人输送到秦皇岛市体校。

据了解,目前,海港区共有市级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30所,涉及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帆船、五子棋、高山滑雪、陆地冰壶、冰球、太极拳、手球等项目。

将体育赛事作为体育改革的助推器,不断丰富体育赛事种类。王军介绍,2024年该区组织了“奔跑吧·少年”系列竞赛活动,累计18.9万人次参加,极大地提升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记者王敬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