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赵试
今年的上海车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合资品牌变得异常踊跃,每一场品牌发布会都必然用大把的时间畅谈“中国愿景”。
就像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所说,“在过去20年里,中国对梅赛德斯-奔驰一直是虽非故土却亲似家园。近年来,奔驰持续深化在华布局,从‘在中国,为中国’发展至‘在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全新阶段”。
▲ 2025奔驰科技日
具体解读:
梅赛德斯-奔驰上海研发中心为奔驰全球研发网络重要支柱之一;奔驰全球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在北京;中国80%销量来自本土化车型。
康林松表示,梅赛德斯-奔驰正携手中国伙伴继续投入超过140亿元人民币,用以丰富中国“智造”阵容。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今年3月29日,康松林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会见,同时参与会见的还有丰田汽车董事长与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这一次会见,可以视为为合资品牌在中国的稳健发展定调。
扎根中国市场的目标家家相同,但实现目标的方式却各有不同,有些品牌选择与中国平台公司深度合作,有些品牌则选择在全栈自研中有条件地依托中国研发力量。
北京梅赛德斯-奔驰CEO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说,“百年造车没有捷径,走好选择的路,别只选好走的路”,寥寥数语的背后是这个百年豪华品牌对技术创新的自我坚持。
对任何一个豪华品牌而言,惟有技术与创新才能赋予它最强大的灵魂和令人心驰向往的魅力。在过去一百多年,梅赛德斯-奔驰无疑是汽车工业最杰出的代表与引领者——从发明汽车改变人类出行到创建安全碰撞标准,从汽车被动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到引入AEB等主动安全预警体系,可以说在推动人类出行的里程碑变革中,奔驰从未缺席。
如今,不断涌现的生成式AI大模型、云计算技术让汽车不再独尊机械传导,智能电动车的兴起也引发了从注重品牌到注重体验的消费变革。如何应对排山倒海式的汽车数字化革命?奔驰给出的答案是:何以奔驰,惟以奔驰。
一语双关。
一年一度的梅赛德斯-奔驰科技日承载着奔驰的奔驰。今年的科技日展示了多项新技术。我比较感兴趣的有两个,一是基于神经形态计算构建的人机交互系统以及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能驾驶辅助,二是基于In-drive未来制动系统构建的电动驱动单元。
In-drive制动系统顾名思义,是将制动系统集成在电机内部,ALL-IN不仅让电驱更加小型化、轻量化,最主要的好处是减少粉尘带来的摩擦,从而实现更好的制动性能和操控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奔驰在去年还带来了高性能电机——轴向磁通电机,该电机将首先搭载在AMG.EA高性能纯电SUV上。
得益于全新架构,MB.OS迎来重大升级。有几项关键指标,包括4功能域、10GB/s数据传输速度、254TOPS算力,同时支持软硬件解耦以及整车OTA。
其中,信息功能域块由奔驰上海研发团队完成,MB.OS座舱系统融合了更符合中国用户交流习惯的豆包语言大模型。另一个重点是,覆盖城区及高速的全场景驾驶辅助即将上路。
首搭车型正是在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的全新纯电长轴距奔驰CLA。这款全新的纯电轿跑采用奔驰自研的EDU2.0驱动电机,配备同级独有的两挡变速器,一挡负责起步即推背,二挡保证高速高效输出。
基于800V平台,纯电CLA拥有让人尖叫的续航表现,其续航里程达到了离谱的866公里,充电10分钟可补能370公里。为了考验它的耐力,年轻的奔驰工程师们还以电动车最怕的120km/h时速对它进行了匀速测试,跑出的成绩居然是570公里。
与此同时,奔驰还带来了基于VAN.EA全新纯电平台打造VISION.V概念车。这款足以改变顶级MPV世界的概念车将于明年在北京奔驰投产。相信量产后的VLE/VLS将成为“中国富豪的收割机”。
毕竟,无论新势力怎么battle,奔驰依然是豪华品牌的最优选。作为参考,2024年及今年Q1,奔驰喜提不仅位列豪华品牌销量第1名,在100万元以上及150万以上市场,奔驰也排名第1。
▲VISION.V私享座舱
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广袤无垠的自然界中,万物的面貌不过是混沌无序的表象。一切表象最终都要回归本质,就像汽车无论怎么演变,最终都要回到出行安全的本质。
尽管电动车被贴上了“性能平权加速器”的标签,数字底盘的出现让底盘调校不再完全依赖工程师。
尽管仿真实验为新车“早产”提供了通行证,把原本视为标准的苛刻路测变成了车企的良心选择。
尽管新科技、新工具让造车变得更简单,简单到随便一家造家电的公司都可以造车。
▲ 奔驰笼式车身结构
但事实证明,造车的底线法则不能逾越,带四个轮子的大家电接不住人类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奔驰科技日上展示的奔驰安全笼式车身结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展示,而是这家百年车企对“以敬畏之心造车”的悍卫。
这让我想到地平线CEO余凯在HSD城区智能驾驶辅助发布会上所说的“延迟满足”。作为一家新兴科技公司的老板,他也认为科技普及的首要前提是予人安全。
或许在外界看来,奔驰的智能化转型速度较慢,但慢思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智能电动汽车刚刚兴起,对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且持续发展的汽车行业而言,只是沧海一粟。这家百年车企还有充分的时间去彻底重构自己的造车体系。
版权声明:图文/视频为线外邦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由线外邦实拍,如需使用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