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土壤有何不同?

太空育种的南瓜、白茄、微型月季长什么样?

奇妙的太空之旅将与广大市民“见面”了。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在上海拉开帷幕,其中,“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分为航天科普展区、航天产业成就展区、上海地方展区,汇聚众多珍贵展品与前沿科技,让公众领略航天事业的成就与魅力。

展览从4月24至26日为专业观众日,27日起对社会公众开放,持续至5月5日,游客可通过“2025航天日活动小程序”进行实名注册认证,免费预约参观。


用玄武岩“织”出的国旗有多酷

记者探营发现,此次展览中,重量级展品当属同框展出的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样品,是首次在上海亮相。它们分别由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在颜色、密度和颗粒来源的差异,足以激发公众对月球演化奥秘的好奇。


据了解,嫦娥五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嫦娥六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



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时,月壤被封装在特制且密封的存储罐里,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嫦娥五号月壤存储罐,以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都是货真价实的原件。在返回舱表面,还能看到重返大气层时,它与空气摩擦被高温烧灼的痕迹。


人类登月取样前,已仰望明月数千年。2004年,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正式批复立项,由此拉开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帷幕。在展厅里,摆放着一面特殊的国旗——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它的原料竟是玄武岩,用该材质织成的特殊布料做成“石头版”织物国旗,可抵御月面高低温交变、高真空及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


看太空育种,听火星“问候”

展览现场展出了多款在太空育种的蔬菜,它们从太空返回后,在地球上长出了不一样的形态。比如航天白茄,不仅有奶白色的外表,“身形”还挺修长,能长到30厘米。


这样由“遨游”过太空的种子培育出的产品以及菌种育种产品还有不少,和地球上“土生土长”的品种相比,它们可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


太空芦竹组培苗是利用神舟十号飞船,通过空间诱变、地面选育,成功研发出的高产、耐贫瘠的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分布适应广、纤维素含量高、燃烧值高等特点。黄栗南瓜圆圆的,看起来像个小灯笼,一个200克左右,外形金黄色,既能用来观赏,也可以食用,味道甘甜细面。还有太空微型月季,其幼苗经神舟四号飞船搭载和地面选育而成,是月季新品种,株高仅20至30厘米,适合家庭小盆栽。

在本次展览上,还传来了来自火星的“你好”。当人们站在一个喇叭状的互动装置下,随即会响起一段音频,来自于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的声音,这是我国探测器第一次成功登陆火星。

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层,只是大气比较稀薄,气压不足地球表面的1%,且火星上的气体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占到95%。这些因素,造就了火星与地球不同的声音环境,使之更低沉、更小声、更慢。


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上海地方展区,按照“星箭-技术-终端-应用”的产业链顺序展开,展示了上海在航天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上海箭”以1960年2月19日中国发射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开篇,展现现役火箭并畅想未来;“上海星”垣信千帆星座模型,展示了上海商业航天的新思路和新成果;“上海科创”体现了政策扶持下的技术攻关与发展;“上海应用”展示空间信息产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