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坐过电车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车厢里格外安静,连翻书、开零食包装袋都忍不住轻手轻脚,这实在是日本独有的特色之一。


可总有例外。尤其是近年来,外国人在日本的“车厢电话”事件,屡屡引发争议。


而这一次,主角是一位中国女孩——她在座位上打电话打了很久,直到座椅从背后被人连踹数脚,才终于站起来。


篠塚光辉(化名),46岁,是日本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职员。那天,他搭乘特急列车从客户处返回公司,车子刚开不久,前排对角线方向的一位年轻女性就开始讲电话。说的是中文,语速很快,语调也不低。


篠塚回忆说:“像我们日本人,就算电话响了也会立马切掉,或者走到车厢连接处讲。可她完全没这个意思。讲了五分钟还不停,实在是让人火大。”。

日本人通常还是比较能忍的,但是没想到这次——

女孩身后的男乘客——一位看起来像是20多岁的年轻日本小哥,金发,耳朵上挂着好几个耳钉,一脚就踢在了她的椅背上。动作大到连篠塚都吓了一跳。


“他长得还挺帅的,就是那种歌舞伎町常见的类型。肌肉也很结实。应该比我更早就被她吵到极限了吧。”

女孩继续电话,日本小哥则加倍回击

第一脚踢下去后,女孩倒是吓得停了一下,把手机从耳边拿开,回头看了看,但几秒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打电话。

那位男生显然更怒了,接下来他不是一脚,而是连踹数下。虽然每一脚都不重,但足以让座椅震动不止,整个动作像是用脚掌顶住椅背,再往前推,含着一股“你到底给不给我闭嘴”的压抑怒气。

“她确实不对,但他这么踢人座椅,也太过分了。”篠塚说,“原本我以为问题只有这位外国女性,结果后面那位日本小哥也挺可怕。”

终于,女孩站起来了,回头盯着那位男乘客看了几秒,随即走向车厢连接处继续打电话。


日本私营铁道协会的礼仪调查“车站和电车上的滋扰行为排名”中,从1999年调查开始到2003年“打手机”位居第一

篠塚后来去上厕所,顺道看了一眼——她还在聊。估计这通电话从她坐下开始,至少持续了30分钟以上。


“我虽然不认同男乘客那种动脚的做法,但不得不说,她是因为他才离开的。起码,车厢终于安静了。”篠塚无奈地表示。

不过,还有一件事让篠塚印象深刻:踢人的那位男生,其实旁边还坐着另一个朋友——从头到尾,一边玩着手机游戏,一边对身边发生的事毫无反应,既不劝阻也不搭话。

“你说这两人是朋友吗?那态度也太‘毫无瓜葛’了吧?就算是陌生人,看见有人暴力行为都该制止一下吧。”


也不知道中国女孩是游客呢,还是刚来日本的,可能不知道的是日本其实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电车、地铁、新干线乃至公交车上都不建议打电话的国家。

这个规则不仅外国人搞不清楚,连日本人自己有时候也在质疑:是不是有点过了?


有几个原因被反复提及。

首先是健康层面的考量。日本曾经担心手机信号会对佩戴心脏起搏器的乘客造成干扰,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影响非常微弱,但“照顾弱者”这件事,在日本一直是被写进公共秩序的第一行。


另一个更核心的理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别人打电话时,你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却能听见一个人断断续续地说话。这个过程让人莫名烦躁,脑子会下意识地想补完那段对话,越听越觉得不舒服。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不协调”。


打电话,也就因此被归入了“迷惑行为”里。尤其是在一个大家都沉默、刷手机、发呆的车厢里,突然有人高声讲话,确实会让人觉得突兀。那种感觉就像——这个人突然脱离了我们这个“安静共同体”,独自连接到另一个“世界”。在强调“同调”的日本文化中,这种突兀是很敏感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原因。90年代手机刚流行时,很多人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讲电话,那时候打电话甚至成了一种“炫耀”的方式。而这股风潮也让不少人从那时起就开始反感“公共通话”这件事了。


所以哪怕如今社交工具发达,信息透明,日本人在车厢里依然习惯把手机调成静音,有电话来了先挂断,或者用文字回应。如果真有急事,他们会走到车门附近或车厢连接处,低声回拨。


这是文化的沉淀,也是规矩的惯性。

2024年,日本国会曾经讨论过“是否允许车厢内小声接打电话”,但结果可想而知,依旧是“反对派”占上风。因为对日本人来说,哪怕这些规则显得有些苛刻、守旧,大家还是愿意遵守。理由很简单——“我不想打扰别人”。


上图是对电车地铁打电话行为明显嫌恶的日本人比例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是不断增加

这起事件中,女孩打电话的确打得太久,也忽视了日本的“乘车礼仪”;而那位日本男生的“连环踢椅”行为,同样构成了潜在的暴力威胁——两者都难说合理。但正是这场“礼貌与愤怒”的冲突,像照妖镜一样,把一种长期潜伏在日本公共空间中的集体心理,晾在了阳光下。


作为外国人未必认同这样的规矩,但至少在这个安静的车厢里,我们可以做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来电,就挂断,或者发个信息说明情况,再找个合适的地方回拨。


坦白说我也很厌烦电车上肆无忌惮的大声电话,都有微信了发文字不就好了,作为外国人到了日本,入乡随俗未必是委屈自己,而是尊重彼此,安静地做个不打扰别人、不让人厌烦的旅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