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的“六代机”(外界称为歼-50)的频繁试飞引发了热议。这次的高频试飞,不仅带来了高分辨率的试飞照片,还让大家看到了它二元矢量喷口的设计、长座舱盖以及可能没有侧弹舱的特点。



歼-50的机腹下有个显眼的沟槽,大家称之为“腹股沟”。很多人以为这玩意儿是为了侧弹舱或主弹舱设计的,但后来发现这更像是结构导流槽,或者是为了着舰钩电子系统预留的空间,这并不具备发射武器的功能。

此外,歼-50可能没有侧弹舱,最新曝光的照片显示,歼-50机身侧面的舱口,一个是起落架舱门,另一个很可能是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保留的天线,或者是检查舱口。在歼-35战斗机侧面也保留着这样类似的舱口。这个舱口尺寸较小,很明显无法发射空空导弹。



所以,歼-50很有可能不设侧弹舱,那个地方很大概率会用作电子设备舱。

不用侧弹舱,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第六代战斗全都不再追求近距格斗,也不追求“单打独斗”的角色,而是转变为“远程打击的重锤”,以及“空中作战系统控制节点”。也就是说,第六代战斗机的主要任务不是“拼杀”,而是“远程打击”和“指挥”。



未来空战的模式正在悄然变革,已经从“近身肉搏”向“远程博弈”转型。六代机的作战理念特别强调“超视距歼敌”,通过强大的态势感知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敌机还没察觉到我方之前,就把它解决掉,甚至根本不需要亲自出手,这活可以交给随行的无人机来搞定。在这种情况下,侧弹舱就显得不那么“必需”了。

歼-50的设计几乎是围绕全向隐身而量身定制的。没有垂尾,配合大倾角的扁平菱形机头、机腹的沟槽、可动的翼尖,还有二元矢量发动机的喷管,这些都在全力提升隐身效果。侧弹舱舱的存在,会破坏理想的隐身布局,因此第六代战斗机取消侧弹舱,是在情理之中。



没有侧弹舱,可不一定是短板,反而显示了歼-50的前瞻设计。体现了中国六代机在理念上的飞跃,从单纯的“战机”升级为“战场节点”,从“单打独斗”到“统领蜂群”。歼-50身上没有“侧弹舱”的身影,绝不仅仅是隐身性能的巅峰,更是一种淡定的自信:我,根本不需要近身肉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