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纠纷,以下案例中当事人姓名及其他信息均为化名,若有雷同请联系我们予以撤销。



案件梳理

当事人关系

陈华:实际购房人,与张磊系朋友关系

张磊:名义购房人,认可陈华为实际出资人

甲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涉案房屋出售方

涉案房屋情况

一号房屋:位于北京市平谷区,1997 年左右建成交付,2021 年 10 月登记在张磊名下。

关键事实

借名买房过程:

1994 年,张磊与甲公司约定购买一号房屋,支付首付款 3 万元。

1997 年 1 月,陈华因优惠购房需求,经张磊同意后,支付全部购房款 6 万元(含张磊已付的 3 万元),由张磊作为名义购房人,房屋交付后陈华居住使用至今,承担水电费、取暖费等费用。

2021 年,房屋具备办证条件,因购房发票以张磊名义开具,产权初始登记在张磊名下。

争议起因:

陈华多次要求张磊协助过户,张磊以曾因名下有房导致购买二套房多支出费用为由,要求陈华赔偿100 万元损失,否则拒绝过户。

各方诉求

原告陈华:

判令张磊协助办理一号房屋产权变更登记至其名下;

诉讼费由张磊承担。

被告张磊:

认可陈华为实际出资人,但以曾因政策限制购买二套房产生损失为由,要求赔偿100 万元,否则不同意过户。

争议焦点

借名买房关系是否成立:双方未签订书面协议,能否认定存在借名买房的事实?

张磊以损失为由拒绝过户是否有法律依据:其主张的购房名额损失是否构成拒绝履行协助义务的合法抗辩?

案件分析

一、借名买房关系的认定

事实合同关系成立:

陈华实际支付全部购房款,张磊认可收到款项并确认陈华为实际出资人(《民法典》第469 条);

房屋交付后由陈华长期占有使用,承担日常费用,符合借名买房的交易习惯;

双方虽无书面协议,但通过口头约定及实际履行行为形成事实上的借名买房法律关系(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 条)。

物权登记与实际权利的分离:

不动产权虽登记在张磊名下,但根据《民法典》第208 条 “物权登记公示原则” 与第 234 条 “物权确认请求权”,实际出资人陈华有权要求确认物权并办理过户。

二、张磊抗辩理由的合法性分析

损失主张与合同义务的独立性:

张磊主张的二套房购买损失,属于政策变动导致的个人交易成本增加,与借名买房合同约定的协助过户义务无直接关联;

双方未约定过户需以赔偿损失为前提,张磊的抗辩缺乏合同依据(《民法典》第525 条 “同时履行抗辩权” 适用要件不成立)。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借名买房关系中,名义购房人负有协助办理过户的附随义务(《民法典》第509 条),张磊以无关损失拒绝履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裁判结果

确认借名买房关系有效:

陈华与张磊之间成立事实上的借名买房合同关系,合法有效。

判决协助过户:

张磊于判决生效后7 日内协助陈华办理一号房屋产权变更登记,过户至陈华名下(依据《民法典》第 577 条 “违约责任” 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驳回损失赔偿请求:

张磊的损失主张无合同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案件启示

借名买房的风险防控:

借名买房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如过户条件、费用承担等),避免因口头约定引发争议。

实际出资人应保留付款凭证、占有使用证据,以证明借名事实。

名义购房人的协助义务:

名义登记人不得随意以个人损失为由拒绝履行过户义务,否则可能承担违约责任(《民法典》第585 条)。

政策变动与损失承担:

因政策调整产生的交易成本,若合同未明确约定,一般由各自承担,不构成拒绝履行合同的合法理由。

物权登记与实际权利的平衡:

法律保护真实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即使产权登记在他人名下,实际出资人仍可通过诉讼主张物权变更。

本案通过事实证据认定借名买房关系成立,明确名义购房人协助过户的法定义务,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处理范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