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瑨


图为自得琴社成员身着宋制服饰演奏。 自得琴社供图

江南春色,在舞台上渐次浓郁。声至,江南丝竹余音绕梁;水行,一条蜿蜒长堤,将演出区域分割错落;神往,一日晨昏为序,江南市民的生活百景图铺展开来。这是在宁波上演的自得琴社《江南好》音乐会。

何谓“自得”?“人们天真地看待这个世界、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解释道。艺术总监叫唐彬,有个古琴乐手叫白无瑕,招了个灯光师叫宫徵羽,领头儿的叫朱里钺,这琴社,真名像艺名,属实自得琴缘。

从成立之初的三四个人,到现在的10多个人,这家起步于上海、小而美的民营琴社,收获着指数级的“粉丝”增长。线上,它已拥有数百万观众,作品总播放量超3亿;线下,它的足迹遍布32座海内外城市。

破圈始于“画风”。2016年,因为一段视频,琴社火了!视频《空山鸟语》以低饱和度的米色为背景,乐手身着朱红袍子、艾绿上衣,或弹琵琶,或抚古琴,或吹竹笛,俨然有声古画。唐彬习惯“从视觉角度创作”,坚信视听“通感”。写器乐合奏《凉疆》时,他想象着,庭柳郁如盖,飞絮寻风来,舞台只有一盏灯照向古筝,开场便只作古筝的旋律。改编古琴曲《醉醉渔,唱唱晚》时,他给乐器设计了形象——古琴声线,似渔船荡漾;古筝清亮,像阳光云雾;笛子最适合表现鱼;巫毒鼓一响,如水里起泡泡。

古琴有一定审美门槛,和观众的审美习惯巧妙结合,显然更容易让人听懂。朱里钺将其称为“拿铁理论”:“大部分人刚开始喝咖啡,都接受不了黑咖啡,那就加点奶、加点糖,或是从速溶咖啡喝起。”

自得琴社正是这样一步步带着观众品“咖啡”的。于是,有了更多古琴的打开方式:听罢传统古曲《流水》《离骚》,下一秒,就可以是根据《哈利·波特》的海德薇变奏曲创作的《魔法醒醒》,竹笛和二胡完成“魔法比拼”,再一转,又是原创曲目《葡萄仙子》,管弦乐团融入民乐演奏。“琴”,并不限于古琴,琴社,也可以是一个乐队。在唐彬看来,“3000多年的古琴流传至今,就是每一代人不断添砖加瓦又琴瑟和鸣的成果”。

松弛感满满的呈现背后,是朱里钺眼中“不计成本的较真”。他举了个细节,复原古代装束,他们追求“独一无二的颜色”。“挑选原材料,选定织法,定制染色,达不到预期,就一遍遍重来。我们有自己的标准。”早期的作品有麦克风架子,观众建议画面上不要任何设备,琴社便一次次微调,形成了现在的视觉效果。

“七弦作舟有知音,十年江声无古今。”自得琴社化用白居易的诗回眸过往。弹一曲,为知音,是他们一定要做的事,于是便怀着赤子之心去做,做了,他们也成了他们自己。

朱里钺记得“一些晃动的小脑袋”,那是民乐改编的《哆啦A梦之歌》巡演时,他在后排看到的孩子们跟着节奏轻轻摇动的样子。唐彬谈到了YouTube上一名海外观众的留言,“‘老师,你回来了’,仅仅6个字让我热泪盈眶”。白无瑕总能感知到“一些美好的力量”,台上她静静地弹,台下他们静静地听,“好像我们相识已久,因为台下的他们可能就是线上给我们留言的网友”。

“深耕传统文化,是有未来的。”观众的热情,让朱里钺的信心更坚定了,从80后到00后,总有年轻的力量加入进来。未来,他计划完善“朝代系列音乐会”,他想把演出带向更广阔的天地,带去小剧场,带到露天广场,带给更多普通人。“只要专注于呈现美好的东西,自然会有人与你同频。”

人们喜欢自得琴社,着迷的,是种纯粹的沉浸感——包容的、充满可能的、带着“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般真诚的。这让我想起朱里钺给我分享的一段视频,视频里,自得琴社的打击乐手在乌鲁木齐大巴扎的民族乐器店里,正和当地不相识的乐手即兴联动。快乐恣意,不须一字,尽得风流。

问世间,“琴”为何物?走过10年的自得琴社,弹拨出他们的答案——直教人怡然自得,众乐乐矣。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4日 20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