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获,中国针对美国的稀土禁令,把日本汽车行业打死了

环球眼2025/4/2113:30

正所谓老大和老二打架,先死的一般是老三,中国由于美国关税战,发布了一系列稀土禁令,本意是对付美国,结果谁能想到却给日本汽车行业下达了一纸“死刑判决书”。日本汽车工业长期依赖中国稀土的脆弱命脉,在政策收紧的浪潮下,瞬间陷入了“窒息时刻”。



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从中国进口的镓材料同比暴跌85%,镝、铽等关键稀土价格更是飙升300%。丰田、本田等车企的混合动力车每辆需消耗2-4公斤稀土,可如今它们的现有库存仅能维持3个月。法兰克福贸易商Tradium的金属交易员扬・吉泽直言,多数车企的磁铁库存也只够支撑2-3个月,一旦新供应中断,生产线全面停摆将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面对危机,日本试图用“稀土减量技术”自救,可这不过是一场徒劳的挣扎。丰田耗费巨资研发的替代方案,虽然减少了稀土用量,却导致成本增加25%、性能下降15%,市场认可度更是一落千丈。只能说日本在能源领域的瘸腿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即便其拥有尖端制造工艺,也难以摆脱“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中国对稀土的掌控,早已形成闭环式优势。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重稀土供应,而日本80%的关键稀土都依赖从中国进口;在精炼技术方面,中国更是占据全球98%的份额,即便日本从澳大利亚、东南亚开采矿石,最终仍需运到中国加工;随着稀土回收技术即将在2026年量产,中国还将建立起废电子产品稀土提取的二次供应体系,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主导权。凭借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中国甚至能要求日企申报对美出口清单,直接卡住为特斯拉、苹果供货的日本供应商的合规通道。德国车企入股中国稀土企业换取缓冲期的做法,更是点明全球产业链规则已转向“技术转化能力”的竞争,显然日本并没有跟上节奏。

日本妄图构建的“稀土联盟”,在现实面前成了一场闹剧。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马来西亚工厂的镝、铽产能扩张计划,因受限于中国独有的重稀土分离技术,本质上依旧是“中国加工—日本使用”的变相依赖;所谓的“城市矿山”,索尼回收10万台PS4仅提取200公斤稀土,连其月需求的1%都满足不了,资源回收效率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暴露无遗;再加上美国要求盟友配合对华技术封锁,却拿不出稀土替代方案,日本只能在“盟友义务”与“产业存亡”之间左右为难。

这场危机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稀土短缺促使固态电池、无稀土电机等技术加速研发,但日本早已错失先发优势;德国车企通过入股中国稀土企业获得缓冲,反观日本,却因政治站队失去了宝贵的谈判筹码;中国通过出口配额、环保标准、技术禁令等组合拳,将稀土转化为“合规贸易”框架下的战略武器,推动地缘经济规则迭代。

日本汽车行业的困境,绝不是简单的短期供应链危机,而是全球化2.0时代产业范式转型下的必然结果。当中国以稀土为支点,将资源控制力转化为技术标准制定权时,缺乏资源主权和核心技术闭环的日本汽车业,沦为旧产业链秩序的“殉道者”已成定局。

这场“死刑”清晰地表明,21世纪的产业竞争,核心在于资源掌控与技术转化能力的双重博弈。日本汽车业如今的狼狈模样,也将作为典型案例,被载入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史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