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美国政府开始释放对我国关税政策转变的信号,一度成为全球舆论焦点,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现在对国商品征收的145%的关税已经非常高了,未来将会大幅下降,但不会降为零”。
特朗普为什么将零单独拿出来说,学过心理学的人都明白,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在乎的地方重点凸显,这就意味着特朗普准备降低的幅度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地板价”。
特朗普表示他会对我国“非常友好”,不会采取强硬态度,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示好”;当天贝森特也暗示中美关系即将缓和,并表示对我国的高关税将会在不久后取消,这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示好”而此时莱维特同样一改之前桀骜不驯的态度宣称,“目前所有的事情都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这是美国白宫秘书莱维特在“示好”。
前一天还在关税问题上“紧咬不放”,非要我国先让步才肯合作的美国,在短短24小时内态度出现了惊人的反转,不仅三次向我国“求和”,还自嘲眼下关税战的对峙僵局“难以为继”,看来这场关税贸易战美国是真的撑不下去了。
“求和”背后
美国突然进行“求和”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1533亿美元,同比激增70%,其中对我国贸易逆差占比超过40%。
与此同时,美国境内通货膨胀压力持续走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4月17日警告称,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较去年放缓,核心PCE通货膨胀率率仍达到2.6%。
特朗普自2025年1月开启第二任期以来,在其第一任期“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基础上,发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企图让制造业回流到美国。
这也是特朗普对我国将关税从10%逐步提升至145%的因素之一,然而这一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我国以“对等关税”反制,将对美关税提高至84%,美国农产品、能源等出口行业因此遭受重创。
从美国企业层面来说,特斯拉等跨国公司因关税问题,导致其所需要承担的成本上升,净利润大幅下滑,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
美国企业因供应链成本上升和市场份额受限,被迫缩减在我国的投资力度,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去全球化”逆流,在内外压力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关税政策的可行性。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与美联储的关系也出现缓和,特朗普称他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呼吁其应该“更积极”的降息以刺激经济。
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对4月17日言论的“降温”,那时他公开称鲍威尔“行动太迟又犯错”,并且“越早走人越好”。
美国国会近期针对关税一事也通过了相关法案,终止特朗普对加拿大进口商品所征收的25%关税,此举动表达了立法机构对单边关税政策的支持度下降。
尽管特朗普政府释放了降税信号,但我国始终保持清醒立场,外交部对此强调,任何谈判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反对美方一边谈判一边施压的“双标”做法。
从我国的反制措施来看,4月10日起所生效的对美国关税加征84%,以及稀土资源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手段,均体现了我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
对于美国而言,降税并非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政治、外交、安全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特朗普需要在2028年大选前稳定国内经济,避免因贸易战拖累支持率。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政策重构全球产业链,削弱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然而这种“脱钩断链”的做法不仅损害中美两国利益,也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构成威胁。
关税影响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调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日前欧盟已宣布对美加征25%关税,但在4月10日暂停了反制措施,以观察美国的动向。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因中美关税战导致的供应链转移,短期内“替代出口”使其受益,但长期来看全球贸易碎片化趋势将增加其经济风险。
对我国而言应对关税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我国已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多元化市场布局。
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韧性。我国相较于美国而言,在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提升,这也就导致我国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总结
24小时内的三次“求和”信号,标志着中美关税博弈战进入了新阶段,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向,既是对现实经济压力的妥协,也是对全球体系变革的被动适应。
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矛盾,唯有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是我国始终主张的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愿与各国一起推动全球贸易回归规则导向,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