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与东南亚伙伴的互动揭示了一个愈发自信的中国——一个认识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支配,而在于构建可接受的利益平衡的大国,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外交的力量远胜过武力。

丁 铎

中国南海研究院

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

英文原文已发表于香港《南华早报》,标题为“Xi's approach to South China Sea tensions: reduce now, resolve later”,文章编译略有改动

正文篇幅约 1700 字,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中国领导人近期对东南亚的国事访问没有回避海上问题,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发表的联合声明充满外交智慧,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北京希望通过合作与外交手段管理南海局势,而非推动冲突升级。这些声明强调通过直接谈判磋商和平解决争端、遵循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以及避免外部势力干预——特别是美国的介入。在美菲启动联合军演以及外界对北京意图持续猜疑的背景下,此次访问展现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微妙策略。中国并非外界刻画的扩张主义大国形象,而是试图表明其对基于国际法的秩序、务实解决争端以及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和实现南海繁荣愿景的承诺。

中国明确希望将南海争端置于适当位置:虽重要,但不应成为与邻国关系的全部。中越展现了从“分歧管控解决更好”到“实现更加良性的海上互动”的共同意愿。中马将海洋合作视为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大支柱。这种态度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的务实主义。尽管与越南在南海长期存在争议问题,中国仍是其最大贸易伙伴,而两国正在悄然扩展跨境铁路联系。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东海岸铁路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北京传递的信息是:不能让南海的些许风浪颠覆合作共赢的航船。

此次访问显示,中国意在将南海争端与其他领域隔离开来,确保其不影响贸易、基础设施及人文交流的根基。但风险犹存:若紧张局势失控,有关当事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使局势复杂化。因此,中国领导人的访问在南海问题上兼具国内与国际双重意义。对内,它遏制民族主义情绪对外交政策的过度影响;对外,它向东盟国家展示,中国视其为多维的伙伴,而非大国博弈的棋子。同时,这也是对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友菲律宾在马科斯政府领导下愈发对抗性姿态——的一种孤立策略。

与其他当事国倾向于低调开展外交沟通不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选择加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和所谓的“曝光策略”。这一分歧部分源自其国内政治需求:马科斯家族与华盛顿的历史渊源,以及制衡中国对菲精英影响的需要。然而,这一策略令菲律宾在东盟内部渐显孤立,其对抗性姿态与东盟的非冲突精神相悖。中国则继续推进“双轨思路”,即通过双边对话与当事国直接谈判协商,同时依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集体努力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越声明暗示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而中马声明则警告非直接相关方的干预可能适得其反——暗指美国应保持距离。

目前来看,这一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南海形势总体稳定可控,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沟通渠道畅通。中国领导人的访问强化了这一路径:北京希望以合适的方式处理海上问题,它视周边邻国为伙伴,而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它们都无需也不必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身不由己。

“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样受到关注。中越、中马声明均呼吁加快谈判,目标是在2026年达成一致。“准则”旨在管控分歧,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寻求发挥自身智慧来稳定地区局势的制度框架。外界长期以来关心的问题是:“准则”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还是仅为政治性协定。事实上,中国从未拒绝“准则”具有拘束力的可能性,对此也并不排斥。北京强调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规则制定中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未来形成的“准则”对各方也要平等适用而不能搞双重标准。

中国领导人的东南亚之行展现了外交姿态,同时更是一次深思熟虑的信号释放。北京希望南海争端得到控制而非激化,通过双边对话加以处理,而非仰赖外界的介入。与东南亚伙伴的互动揭示了一个愈发自信的中国 —— 一个认识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支配,而在于构建可接受的利益平衡的大国,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外交的力量远胜过武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