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乡下吃席,眼见着八仙桌上摆了三道菜,隔壁王婶忙不迭把菜盘调换位置。我好奇发问,老人敲着烟管笑:"后生仔不懂了吧?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这话勾得我来了兴致,细问之下才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老讲究,竟藏着千年传承的饮食智慧。


一、菜不摆三:

老辈人说"菜不摆三",倒不是说绝对不能有仨菜,而是讲究个"三菜成祭"的忌讳。古代祭祀时供桌上必摆三牲——牛、羊、猪,若是寻常待客也用三道菜,难免让主客都膈应。我奶奶最讲究这个,当年家里来客,她宁肯多炒个青菜凑成四样,也不肯让盘子数犯忌讳。


这规矩到了现代倒不必死板遵守,但其中待客之道值得玩味。鲁西南有些地方至今保留着"鱼不献脊"的讲究:上鱼时需将鱼腹朝向主宾,象征"鱼腹藏金"的好意头。有次我陪北京来的朋友吃饭,店家端上黄河鲤鱼时特意转了个面,朋友惊呼:"这鱼怎么对我翻白眼?"满桌人笑作一团,倒成了席间佳话。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的说法在南方尤为盛行。老辈人认为,筷子横放在碗上会形成"三长两短",而五双筷子并排放着,恰似棺材板的形状,实在不吉利。我曾在苏州参加过一场家宴,主人特意准备了带托的筷架,每双筷子都摆得整整齐齐,说是"筷落有声,家有余庆"。

这讲究传到现代,倒催生出不少实用规矩。比如"敲碗沿"要不得——旧时乞丐讨饭才敲空碗,如今孩子吃饭敲碗,大人总要轻声提醒;还有"筷子落地"要说"快乐",既化解尴尬,又暗含祝福。这些细枝末节里,藏着中国人对"食不言"的另类坚守。


三、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的讲究最有趣味。老辈人说六人聚餐恰似"乌龟席"——左右各坐两人,上下各坐一人,活脱脱乌龟王八的形态。我在闽南见过更绝的破解法:若实在要坐六人,主位必留空椅,摆副碗筷压镇,名曰"请太岁",既避讳又添彩。

如今商务宴请讲究座次,倒与这老讲究异曲同工。山东朋友教我"鱼腹朝东,鱼脊朝北"的摆盘法,说是"鱼不献脊"的变种。最妙是广东人的"功夫茶"席,三人成"品"字,四人摆"四宝",连茶宠的朝向都有讲究,把"席不成六"的忌讳演化成待客艺术。


这些老规矩看似繁琐,细品却大有深意。"菜不摆三"教的是待客分寸,"筷不成五"讲的是行事忌讳,"席不成六"说的是人情世故。我曾在杭州茶馆听评弹艺人讲古:清代盐商宴请宾客,必用九道冷碟压席,取"久长"之意;碗筷必用银器,既显富贵又试毒,可谓把餐桌禁忌用到了极致。


现代人常嫌老讲究迂腐,却不知这些规矩里藏着处世智慧。就像"茶满欺人"的讲究——倒茶七分满,留三分人情,与西方"酒满敬人"的规矩相映成趣。有次接待日本客户,我特意用"三龙护鼎"手法奉茶,对方惊问是否学过茶道,我笑答:"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待客之道。"


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那位山东朋友最爱说:"老礼儿得守着,但别守死了。"他家过年必摆"五福盘"——鱼、鸡、肉、蛋、豆腐,取"富余"之意,却总在中间放个卡通造型的年糕,说是"给老规矩添点新彩头"。


下次围坐吃饭时,不妨细品这些老讲究。当筷子轻轻放下,当菜肴依次上桌,当座次悄然调整,我们延续的不只是礼仪,更是文化基因里的集体记忆。就像北方过年必吃的饺子,南方中秋必尝的月饼,这些看似平常的饮食习俗,实则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密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