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群众办事难、跑腿多”曾是黄山市基层治理的痛点。如今,这一难题正被一张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社保服务网”化解。

  近年来,黄山市人社局以“社银合作”为突破口,将290个银行网点改造成民生服务站点,构建起“步行15分钟、辐射5公里”的便民服务圈,让社保业务从政务窗口延伸到街头巷尾。这项改革不仅入选安徽省标准化建设样板,更成为“微改革”的典型案例,为山区公共服务升级提供了“黄山方案”。


黄山市高新区农行内,银行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社保事项。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黄山市“社银合作”始于2022年,最初仅有153个银行网点可办理社保业务。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人社服务“就近办”的意见》,黄山以“政府主导、银行协同”模式,整合银行、社区、乡镇、村级平台资源,形成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


黄山市屯溪区兖溪村村委会内,两位群众在用“裕农通”终端设备办理社保业务。

  截至2024年,全市290个银行网点、57个社区、78个乡镇和524个村已接入社保服务网络。其中,193个银行窗口可办理56项高频业务,社区及基层平台可办理129项业务,涵盖养老、工伤、社保卡补换等民生事项。在偏远乡村,建设银行“裕农通”智慧大屏和APP进驻351个村,村民足不出村即可自助办理业务。村民们普遍感受,过去要跑几十公里到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变革背后是清晰的逻辑:以银行网点广覆盖优势,破解山区服务半径难题,再通过四级平台分层下沉,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服务网络铺开后,如何确保服务质量?黄山市的答案是:标准化。2022年,该市出台《“社银一体化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模板》等制度,统一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和办事流程,并对照《社银服务标准建设验收清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化建设贯穿服务全链条。视觉标识上,各级网点统一标牌、宣传栏;服务流程上,56项银行窗口业务、129项基层平台业务实现“同要素管理、同标准办理”;监管机制上,每季度开展绩效评估,对排名靠后的网点约谈整改。2023年10月,黄山经验升格为《安徽省社银合作“就近办”服务标准》,在全省推广。

  标准化让服务更公平,无论是城区银行还是乡村服务站,群众享受的服务没有差别。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开展“就近办”业务培训77场,覆盖1880人次,基层经办能力显著提升。

  在黄山屯溪区,作为全省首家社银合作“智能网点”,黄山市工商银行城建支行引人注目:智能机器人引导办事、COB互动屏实时答疑、政务服务地图一键导航……这些场景是黄山“数字+社保”改革的缩影。

  依托元宇宙技术,黄山将“智能网点”与全市数据平台联通,实现“一图导办、一屏通办”。信息化共享平台打通了部门数据壁垒,群众可在线查询进度、打印证明,百余项业务实现“指尖办理”。在村级“裕农通”平台,在社保专员的协助下,老年人通过扫脸登入即可办理社保事项,科技赋能让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智慧经办不是取代人工,而是让人力更聚焦于复杂服务。”黄山市社保局介绍。

  从四级网络构建到标准化落地,从数字赋能到服务升温,“四级社保服务网”中,织出了“民生无小事”的治理逻辑。下一步,黄山市计划将社保“就近办”服务拓展至更多领域, 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一站式”多元化社保服务。(记者 孟一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