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起,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持续四天的大规模空袭,打击目标包括雷达、导弹基地及领导层,并宣称击毙多名高层。胡塞武装随即反击,24小时内两次袭击美军“哈里·杜鲁门”号航母,发射导弹和无人机,但美方称“未造成实质性威胁”。特朗普指责伊朗幕后支持胡塞,伊朗则否认关联。联合国呼吁克制,中国外交部主张对话解决,而红海航运危机已导致苏伊士运河收入腰斩。


胡塞武装控制也门三分之一领土及红海关键港口,以封锁以色列船只、声援巴勒斯坦为旗号,长期袭扰红海航道。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打击逼伊朗重返核谈判,但地区局势螺旋升级,油价波动,中东战争风险骤增。

胡塞武装并非“孤军奋战”,伊朗隐身操盘实为战略博弈

表面上,胡塞武装孤立无援,但细究其武器来源和战术体系,伊朗的影子无处不在。尽管伊朗公开否认支持,但胡塞武装的反舰导弹、无人机技术明显带有伊朗军工特征。例如,2023年11月胡塞发射的导弹精准度远超其自研能力,而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的警告——“若受威胁将毁灭性回应”——实为对美军的战略威慑。

伊朗的“隐身支持”实为中东代理人战争的标准剧本。通过胡塞武装消耗美军,伊朗既避免直接冲突,又能牵制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资源。正如美国防长赫格塞斯所言:“伊朗支持胡塞武装太久,必须收手。” 这种“不承认、不否认”的策略,让胡塞武装成为伊朗撬动地区局势的杠杆。


胡塞武装“硬刚”美军,图的是中东话语权而非单纯复仇

多数分析认为胡塞武装袭击美军是为报复空袭,但其深层目标实为争夺中东政治话语权。胡塞武装自2023年巴以冲突后高调介入,以“支持加沙”为旗帜,将自身塑造为阿拉伯世界的“抵抗先锋”,借此突破也门内战的局限,吸引地区民意支持。

例如,胡塞武装重启对以色列船只的封锁,并宣称“只有加沙获援助才停火”,成功将自身行动与巴勒斯坦问题捆绑,迫使美国陷入道义困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秦天指出,美军打击胡塞武装反而刺激以色列采取更激进政策,进一步撕裂中东阵营。这种“以小博大”的舆论战,正是胡塞武装谋求地区影响力的关键。

胡塞武装能“持久战”,因美国战略自缚手脚

美国宣称要“彻底摧毁胡塞武装能力”,但其军事行动受三重制约:一是避免地面战,仅依赖空袭难以根除游击势力;二是顾忌伊朗反应,不敢扩大打击范围;三是国际舆论压力,联合国和多国呼吁停火。

胡塞武装控制区多山地,武器分散隐蔽,且拥有红海沿岸战略纵深。2024年美英多次空袭未能阻止其袭船行动,此次美军击落11架无人机却未伤及航母,暴露了“高成本拦截低价值目标”的战术困境。正如俄专家西夫科夫所言:“美军打开潘多拉魔盒,中东所有基地都将陷入危险。” 胡塞武装的持久力,恰恰源于美国“既要打、又怕输”的矛盾心态。


胡塞武装与美军的对抗,本质是中东权力重构的缩影。伊朗的幕后布局、胡塞的话语权争夺、美国的战略掣肘,共同编织了一张比军事更复杂的网。而真正的输家,或许是红海航线上那些被迫绕道的商船,以及也门土地上无声承受战火的平民。

#胡塞武装孤军抗美谜团#

(消息来源:凤凰网、新华社、环球时报、新浪财经等综合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