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群山之上的文脉与新生
磅礴的乌蒙山连绵起伏,古老的金沙江奔腾不息,滋养出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昭通。这片土地不仅拥有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孕育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文学。昭通文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梦想。
多元沃土孕育文学基因
在昭通市档案馆,泛黄的《荒原》文学社手稿记录着一个炽热年代。1983年冬,六名年轻教师在透风的教室里创办油印刊物,用钢笔与蜡纸对抗物质匮乏。
清晨的昭通古城,青石板路上还留着夜雨的湿润。辕门口广场旁的老茶馆里,几位文学爱好者正热烈讨论着最新一期《昭通文学》刊发的作品。这样的场景,在昭通的大街小巷并不鲜见。
昭通的文学基因,深植于千年文化交融的沃土。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原、荆楚、巴蜀文化在此碰撞,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气质。
1950年到1978年,昭通文学创作处于相对沉寂的“散兵游勇”状态,能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的仅有寥寥十几人。但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文学的火种依然顽强地燃烧着。这些作家们克服种种困难,潜心创作,他们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为后来昭通文学的崛起保存了希望的火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这片土地的文学热情——上百种文学报刊涌现,私人书店遍布昭通街巷,从事文学创作者众多。1999年,云南省作协签约的8位昭通籍作家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昭通作家群”正式崛起,成为中国作协认定的四大创作群体中唯一以地级市命名的“文学品牌”。
据作家夏天敏回忆,80年代的昭通街头,文学青年们挤在狭小的书店里传阅《人民文学》和《收获》,“那时我们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写诗、写小说,仿佛文字能穿透大山的屏障”。正是这种狂热,让他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最终斩获鲁迅文学奖,将乌蒙山区的苦难与坚韧推向全国文坛。
此后的岁月里,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老中青三代作家们深受时代精神的鼓舞,纷纷拿起笔,用文字记录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描绘昭通人民的生活变迁。他们的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十月》《中国作家》等重要文学期刊上频频亮相,一些优秀作品还被各大选刊转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0年,全国“文学之乡”的称号花落昭通,标志着其文学地位获得国家级认可。鲁迅文学奖、骏马奖、茅盾新人奖、秋白报告文学奖等数十项国家级奖项陆续被昭通作家收入囊中,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雷平阳的《云南记》、潘灵的长篇小说《泥太阳》、吕翼的《马嘶》、沈洋的《白鹤滩上白鹤起》等作品更成为地域叙事的经典。与此同时,昭通文学创作的队伍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1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39人,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296人。一大批昭通作家创作激情不减,文学精品创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辉煌与危机并存的“十字路口”
长期以来,“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是云南文学的重要支柱,2020年被授予全国“文学之乡”美誉,更是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亮丽的一笔。
昭通作家扎根大地、关注苍生,在底层叙事中抒写社会变迁,在灵魂慰藉中透视善良温暖。总体看来,昭通文学发展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人才辈出。“昭通作家群”生生不息,一个地级市日常有上千人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实属罕见,从“40后”到“00后”各年龄段均有作家代表接力传承尤为可贵。二是成果丰硕。昭通文学创作捷报频传,一批根植昭通、书写时代的精品力作频频斩获鲁迅文学奖、骏马奖、茅盾新人奖、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在全国文学领域形成独特声浪。三是百花齐放。昭通文学与时俱进、门类齐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各种体裁均有领军人物,夏天敏的小说、雷平阳的诗歌、淡墨的散文、蒋仲文的戏剧、沈洋的报告文学、意千重的网络文学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极大影响力。四是潜力巨大。在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阅读、写作、评论、鉴赏成为昭通潮流风尚,文学创作氛围更加浓厚,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健全,文艺交流活动不断丰富,文学作品转化渠道更加多元……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昭通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有人指出,文学创作存在后继乏力的现象,“昭通作家群”以“50后”“60后”为主,“70后”“80后”的出场稍显单薄,“90后”作者的创作冲击力不大,昭通作家面临新老交替的阵痛。还有人指出,昭通作者的创作存在视野狭窄、路径单一的特点,对地域印象的认识不够,文学创作中没有把昭通气质充分展现出来。文学与时代发展的融合深度不够,对昭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重大主题的文学表达仍显薄弱。这些问题,需要昭通作家在守正创新中逐一破解。此外,随着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文学形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致使昭通文学创作处于自发自为状态,难以适应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破局之路与群山回响
面对挑战,如何破局?昭通文学界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迎难而上,以开放的姿态探索突围路径——
搭建平台,多渠道促进作家成长。2022年首批挂牌成立了5个市级文艺创作孵化基地,2023年建成了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铜锣坝文化创意基地2个省级“艺术家第二居所”,市委、市政府给予了政策性的、资金上的支持和保障,使之成为集聚文艺培训、采风创作、学术交流、文创研发、展示展演等为一体的新型文艺工作平台,促进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文艺作品孵化、文艺成果转化,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加强和省级以上重点刊物的合作,与《人民文学》等全国重点期刊及出版社形成战略合作,采取培训、讲座、结对等方式,加强昭通作家创作指导和作品推介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文联、文艺家协会队伍赴省内外进行行业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出台签约作家和挂职体验生活制度,为他们提供时间、地点等条件进行创作。支持和鼓励昭通作家作品影视改编,扩大昭通作家作品影响力。目前,程云峰(意千重)长篇小说《国色芳华》由华策影视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沈力中篇小说《白桔》改编的同名电影举行了全国首映式,即将公映。刘平勇长篇小说《风云激荡》由昭通广播电视台改编成革命历史题材广播剧……
开展青少年培养的“造血计划”。连续11年举办“野草文学奖”,吸引全球近2000所高校学生参赛,成为青年作家的摇篮。通过“名家结对”计划,鲁迅文学院导师与新人“一对一”孵化作品。2024年12月,在昭阳区第二中学成立了昭阳区小作家首批创作基地,目前已有八所学校成为小作家创作基地。作家向同学们讲解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和感悟体会,鼓励广大青少年和小作者多读书、勤写作,爱文学、爱家乡,传递正能量。昭通文学生生不息,后继有人。
科技赋能,文学与虚拟现实的交响。“喜马拉雅”平台上,昭通作家的乡土小说被转化为有声书,点击量超50万次;作家吕翼尝试将《马嘶》改编为VR剧本,让读者“穿越”到茶马古道。中南大学教授晏杰雄评价:“当文学遇上科技,乌蒙山的故事有了更辽阔的疆域。”
开阔视野,交通改善后的创作突围。随着渝昆高铁开通,昭通从“边陲”变为枢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胡晓舟建议:“昭通作家的眼光应随铁轨延伸——既深耕乡土,又眺望世界。”青年诗人王单单在新作中写道:“高速公路切开群山,我们的笔尖也要刺破地域的茧房。”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的昭通文学,承载着昭通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当下,文学事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省委提出打造“文化强省”目标,吹响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前进号角。这一切,为昭通文学繁荣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和顶层支撑。只有主动融入时代浪潮和大局,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时代脉搏,在坚守文学本质中寻求跨界突破,讲好昭通故事,才是昭通文学得以新生和传承的根本。
从五尺道上的马帮铃响,到白鹤滩水电站的机器轰鸣;从油墨印刷的民间小报,到虚拟现实的沉浸叙事,昭通文学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新一代作家正在用混合着泥土与代码的文字,继续讲述着永不完结的传奇。他们书写的不只是乌蒙山,更是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尊严。
我们相信,当“苦难叙事”转向“多元共情”,当“地域符号”升级为“时代镜像”,昭通这片土地的文学火种,必将在群山的回响中,照亮更辽阔的天地。
来源/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建忠/文、 图片来自于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