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5年1月起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以后,很多人就选择了推迟退休。毕竟晚一两个月退休影响不大,而且单位还会正常发放工资、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养老金还会更高一些。
也有一些朋友疑惑,在养老金计算的时候,推迟退休的计发月数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退休计发月数会如何变化?
我们的退休计发月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我国最初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国家规定是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不变,主要是根据本人的工龄发放一定比例的退休前本人的工资(当时是全国统一的工资),再加上一定的补贴。
1995~1997年,国家逐步推动实施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才出现了计发月数制度,当时的计发月数统一是120个月。相当于退休后,领10年养老金。
到2005年,国家优化了计发月数制度。根据2000年的城市人口预期寿命、4%的个人账户预期收益率,结合不同的退休年龄计算出计发月数。主要是想在养老金不变的前提下,达到预期寿命时,恰好把个人账户余额领取完毕。
说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含农村人口)在2024年达到了79岁。2000年城镇人口预期寿命才75.21岁,而且养老金年年增长也没有考虑,理论上应该进行修订了。但由于计发月数制度影响退休养老金的计算,至今是没有变化的。
目前我们退休使用的还是50岁195个月,55岁170个月,60岁139个月这样的数值。不过,推迟退休以后,不足整年的计发月数该如何计算呢?
最初的计发月数推算,是以四舍五入后的结果确定的,并没有明确多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倒是江苏省、山东省最初出台了文件规定,如果退休年龄有余数的,按照下一个退休年龄确定计发月数。不过进入2025年以后,江苏省和山东省对于计发月数的变化采取按比例过渡的方式了。
比如说55岁和56岁的计发月数是170个月和164个月,相差6个月。每晚一个月退休,计发月数就会减少0.5个月,这样就实现了平稳过渡。也就是55岁零一个月退休,计发月数为169.5个月。
推迟退休,对养老金有何影响?
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推迟退休能够影响基础养老金的缴费年限。按照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月份每多一个月,基础养老金会多领取0.8%~2%×1/12的养老金计发基数。
如果说养老金计发基数是9000元,平均缴费指数0.6,每月可多领取6元。如果平均缴费指数是3,每月可多领取15元。
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推迟退休继续缴费一方面会提升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利息,另一方面会因为计发月数变化而提高养老金。如果说原本储存额为10万元,按基数5000元多一个月缴费,多积累400元。再加上一个月的利息增加200元。计发月数由170个月变为169.5个月的话,养老金会提升5.28元左右。如果基数是2.5万元的话,则可以提升26.4元左右。
所以,一般来说多一个月的养老保险缴费,养老金能够提升10~40元。缴费基数高提升的才会高。但至于提升100元,至少得晚退休2~3个月的时间,低档次缴费需要晚退休一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