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路养生却不见效果?很多人以为多走路就能收获健康,但你可能漏了最重要的一步——步速。

最新研究证实:只要改变一个走路方式,不仅能降低三高、对抗炎症,还能延长寿命!不是步数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这样——走得快一点,这样养生效果才能翻倍!


健康时报图

走路快一点,降低心脏病风险

2025年4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员们在英国心血管学会官方杂志《心脏》(Heart)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与慢走相比,走得稍微快一点或者快步走,能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比如房颤、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等这些毛病。①


根据步行速度,把大家分成了三组:

1. 走得慢的(每小时不到4.8公里)

2. 走得中等(每小时4.8~6.4公里)

3. 走得快的(每小时超过6.4公里)

分析发现,和走得慢的人相比,走得中等速度的人患心律失常的风险少了35%,走得快的人风险少了43%

进一步分析显示,步行速度和所有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有36%是通过代谢和炎症指标来影响的。这意味着,走得越快,得肥胖和炎症的风险就越低,因此患心律失常的风险也就降低了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女性、年龄不到60岁、体重指数小于30且有超过两种慢性病的人群中,这种保护作用更加明显。

总的来说,走得快都和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有关,在那些风险更高的群体中,这种保护作用更加显著。


健康时报图

张伯礼院士:

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就是快走

2024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在“湘江大讲堂”发表了专题讲座。张伯礼院士强调,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最佳的锻炼方式是快走

张伯礼院士表示,三十多岁的年龄可以尝试走一万步,但到了五六十岁,走一万步可能就显得过量了。即便身体感觉不疲劳,关节却在承受磨损,一旦关节出现问题就为时已晚。

因此,建议每天走六七千步为宜,步速快慢交替进行,行走时可以进行扩胸和展翅动作,同时扭腰,变换不同的姿势。但重要的是,在走路时不要分心思考其他事情,因为一心多用会降低锻炼效果。只有全身心投入锻炼,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走路快一点,好处有很多

1. 走路快,更抗老

2022年,研究人员在《通讯生物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保持快速行走,人到中年时可以生物学年龄年轻16岁

数据显示,跟那些走得慢的人比起来,那些走得中等和走得快的人,他们的端粒要长一些。特别是,慢走的人和快走的人端粒长度差得挺多,差不多相当于生物学年龄差了16岁。②

2. 走路快,能防癌

2023年,一项刊登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提出,仅适度运动就能够降低早期死亡风险。具体来说,每天只需坚持11分钟的快步,便可显著降低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等患病风险。③

3. 走路快,能延寿

2025年1月,一项发表在《运动与健康科学》上的研究发现,每天快走一会儿就能延长寿命。对于那些平时不太爱动的女性,每天额外增加10分钟或30分钟的快步走,预期寿命分别延长0.9年和1.4年。对于不爱动的男性,预期寿命分别延长1.4年和2.5年。④


健康时报图

记住这3点,快走效果翻倍

对于平时没有运动习惯,或者因为比较懒怠,无法坚持高强度运动的人来说,快走,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项运动!

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治疗师吴辉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想要高效快走,更好地达到减脂塑形、锻炼身体的目标,要注意下面3点。⑤

1. 尽量保持更大的步幅更快的步频

快走可以用比平时走路更大的步幅,而且把步频调高一点,快走的步频最好可以在每分钟大约120~135步

2. 上半身姿势正确,最好配合摆臂

快走的时候,更要用正确的身体姿势,不要只注意迈腿,忽略了上半身的配合。

注意肩部放松,背部挺直,将腹部收紧,双臂自然地摆动。如果走的速度比较快,摆动手臂也有助于维持平衡。

3. 关注心率和体感,调整步行速度

快走的时候,最好将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5%区间。这种时候,身体的感受应该是“微微气喘,但仍然可以和人聊天”

别小看快走,如果你能一直坚持上面这三个要点,每天坚持20~30分钟快走,保证能微微出汗,那么收获的健康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精选

文章

本文综合自:

①Qin P, Ho FK, Celis-Morales CA, et al, Association of self-reported and accelerometer-based walking pace with incident cardiac arrhythmia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UK BiobankHear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5 April 2025.

②Dempsey, P.C., Musicha, C., Rowlands, A.V.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 Commun Biol 5, 381 (2022).

③Garcia, Leandro , et al. "Non-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7.15(2023):15.

④Zaccardi, Francesco , et al. "Interplay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modeled life expectancy in women and 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14.000(2025).

⑤2024-09-06北京友谊医院服务号《【友谊科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健康减重,科学运动》

编辑:王楠

审稿:鲁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