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大厅的低位柜台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鄂尔多斯报道
当轮椅顺畅地滑行在所有办事窗口的低位柜台,当盲杖触碰的地面始终有清晰的导盲砖指引,当助行器使用者无需为台阶发愁……当这些场景在政务服务大厅等公共场所被串联起来的时候,彰显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社会承诺。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一侧,整齐地摆放着几台轮椅,“便民共享辅具智能驿站”的标识格外醒目。
“今天我来办理市民卡,由于三轮车上不方便放轮椅,为此,只拄了双拐过来,但拐杖的底部比较打滑,正当我为没带轮椅来而后悔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把我领到这里,不到5分钟就办完了租借手续,只要24小时内还回来,一分钱都不用花。”33岁的李先生是名肢体二级残疾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共享轮椅,没想到这么方便。
李先生在东胜区政务服务大厅租借轮椅
“为了响应内蒙古推进的辅具共享服务,鄂尔多斯在政府大厅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了7个这样的‘便民共享辅具智能驿站’,以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对移位器、轮椅、助行器等常用辅具使用需求。”鄂尔多斯残联综合服务中心辅具负责人丁广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这样的辅具租赁服务,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出行痛点,更是通过细节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这种“按需取用、用完即还”的便利,将残疾人的日常需求纳入公共服务的基础框架,让无障碍环境建设从“单点改造”升级为覆盖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的“全生命周期工程”,折射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从“零散补丁”到“系统网络”的质变。
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全覆盖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内蒙古残联扎实推动全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下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当年,内蒙古残联举办了宣传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暨“大爱北疆·有爱无碍”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发放了2000余册宣传手册。制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人人有爱环境无碍》2部动漫短视频在内蒙古卫视、内蒙古新闻综合频道、地铁等进行播放宣传。
内蒙古公交车站里的盲文站牌
2024年,内蒙古残联举办了“普及无障碍知识共创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网络知识竞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总浏览量达9000余次。同期,当地残联组织全区100多支无障碍体验促进队,在全区残联系统(包括残联机关、残疾人服务机构)和公共汽车站、火车站、政务服务中心、图书馆、医院、银行等八个公共服务场所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交叉互检行动,推动了855处问题的整改落实,助推了全区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内蒙古闪闪发光的经济大市,鄂尔多斯残联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组织编制了《鄂尔多斯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和培训指导,对通用无障碍设施技术标准进行宣贯,开展既有项目无障碍设施体检工作,打造了无障碍改造示范项目,开展无障碍改造工作。
比如,按照无障碍规划要求,2024年,鄂尔多斯在东胜区、康巴什区中心城区围绕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三项目标,改造378个项目和4000余处道路缘石坡道、盲道,涉及道路、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多领域,其中,共改造35条公共交通线路、232个公交站点、配备52个无障碍踏板和70个轮椅席位,公交站点配备盲文站牌、语音提示、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实现全程无障碍通行。同时,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鄂尔多斯从2019年开始试点推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现已覆盖全市各旗区,加装电梯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加装电梯487部。2024年,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52部,惠及群众2772户。
遍布内蒙古各大场馆的无障碍通道
此外,在推动鄂尔多斯无障碍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无障碍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等,必须遵照国家相关规范,科学、合理地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明确无障碍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有效衔接、实现贯通。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鄂尔多斯将始终秉持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观念改变,让暖城“无碍”,亦更“有爱”。
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意义与影响远超设施改造本身,涵盖社会公平、人权保障、城市治理、文明重塑等多个维度。在老龄化加剧、残疾人权益意识提升的背景下,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再是“额外成本”,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投资。
“一户一策”护航“最后一公里”
在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家庭无障碍改造也在稳步推进。
高春燕是一名肢体一级的残疾人,父亲已逝,多年来由76岁的继母郭永华照顾。郭永华膝下还有3个儿女,其中一女儿生病10多年,行动不便,也由郭永华照顾,两个儿子虽然孝顺,但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也是无暇顾及。
记者见到郭永华时,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半躺在屋内一侧的高春燕虽然言语不利落、无法表达,但满脸的笑容和干净的衣衫证明她被照顾得很好。
高春燕(左)与郭永华在一起
“春燕的表达含糊不清,但她的语言我可以听懂,而且,我俩有自己的沟通方式——手机短信。”郭永华告诉记者,曾经的春燕一个字都不认识,作为教师的她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春燕很聪明,短短的时间就学会了很多的字,而且,凸显对文字的敏感。
如今,春燕不光会读书看报,还会写文章、发短信。郭永华向记者展示着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近年来,春燕通过手机发给她的祝福以及表达出的爱,每一条都被郭永华工工整整地抄录在了本子上,时不时就会翻开看看,那是对她三十年如一日的肯定和感激。
“有一种爱,不是血缘胜过血缘。有一种爱,不是亲生却胜过亲生。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母亲节快乐!”郭永华一边翻着册子,一边给记者选择性地读了几句,情到深处,她的眼里不禁泛着泪光。
郭永华向记者展示她的“宝贝”,上面抄录着春燕写给她的祝福和爱。
在时光的长河里,30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郭永华用青春与坚守、用半生光阴书写了一部“爱与责任”的童话,那是比血缘更坚韧的亲情勋章。
这是一份超越血缘的人间真情,同样是一个“以老养残”家庭的典型,面对她们狭小的居住环境以及陈旧的电器设备,当地残联为高春燕家改造了客厅、卫生间及厨房,同时,增设了助浴设备。
据记者了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残疾人对家庭无障碍改造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要将无障碍改造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里,就要跳出传统经验和固有思维的藩篱,广泛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建议,给予残疾人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通过不断问需于民,在残疾人的现实困难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寻求改造灵感,就此,内蒙古残联要求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实施“一户一策”的个性改造。
通过该原则,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3401户,提前超额完成了“十四五”期间设定的目标,完成率达147.67%,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居家生活环境,让更多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为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家庭无障碍改造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者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尊严与权利的核心载体,为他们从“生存保障”到“尊严赋能”的本质回归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